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單打雙不打──導讀螢火蟲映像體

發布日期:
作者: 林慈惠。
點閱率:1,050

這書的誕生以及VCD的製成只是證明了一件事實,難做並不代表做不來,而且,董振良先生製作︽單打雙不打︾所展現的毅力的象徵物傳、意連世界各地,以鼓勵人心,金門曾經是經歷過這樣一段的島嶼,事實上,這島嶼她所遭遇過的磨難我們無從而知,而她的苦難即使寫給你讀你也未必能夠理解。不過我很高興獲得董振良先生的同意,將劇本以散文的方式發表,而不是只寫那些死硬硬邦邦的砲戰、磨難、後送、痛苦。 

  這書寫的是某些人的人生,也許他們已經永遠的離開了,安全了,遺忘了,現在的金門,彷彿真的不曾發生過什麼了不起的事,所以也不必特別的憂傷,只不過在危難走到安全的路上,的確曾經有些小瑕疵,而這些瑕疵帶走了無數軍民的性命,我只是意識到曾有一位朋友,逝於一場車禍,我是拖拖拉拉的個性,很遺憾的跟他還不怎麼熟他就這麼突然過世了,起碼我們也是有著數面之緣的朋友,而且連我都知道他是一個很好的人,讓我突然覺得生命無常,想做什麼就得趕快,於是這是我寫導讀最主要的動機。 

  而此劇此書得以完成,明白表示著,鄉親們,沒有一個人袖手旁觀,反倒是這樣複雜的情緒我想肯定是讓董振良先生一度不知所措了,因為任誰都知道,沒有多少人會支持這樣非商業性、甚至沒有聘請漂亮電影明星所拍攝出來的記錄片,村民、學生,都成了劇中裡面的人物,我想,尤其是飾演老村長的蔡良善先生、陳瑞娥女士將會有特別的感觸,對於蔡良善先生與陳瑞娥女士而言,這是一場來自於從他十二歲,她二十六歲被迫識事以後,來自於日本、國軍、砲戰、運補的感觸,而其他的演員,有的是去學校甄選的,那時候的他們還很年輕,雖酬勞不多,但大夥兒沒有怨言,他們不過是要齊心努力的要讓所有人知道他們曾經戒慎惶恐的這樣挺在前方生活,捍衛大後方的家園,讓台灣經濟起飛,社會祥和。 

  寫到這裡我想到鄭豐喜先生曾經說過的一番話,如果我們先天上的條件不如人,那就要更謹慎、要上進、肯吃苦、更努力。 

  而董振良先生一直用身體力行的方式在實踐這句話   導讀之前,我們先來瞭解一下董振良先生的背景,他是道地的金門人,於一九八九年成立了「螢火蟲映像館」,而這個單位也舉辦了相當多關於家鄉的活動,也長期以金門為題材,紀錄金門的種種,包括一九八七年的︽以前到現在︾、一九九○年的︽返鄉的尷尬︾、一九九一年︽再見金門︾、一九九二年︽回家找日子︾、一九九三年︽反攻歷史︾(此片入圍中時晚報電影獎非商業映演類,獲特別推薦)及一九九四年籌拍的第一片電影─︽燈︾(後改名為︽單打雙不打︾)。他出生於一九六一年(民國五十年),今年也不過是四十二歲,還是相當不錯的年紀,跟他聊過之後,更覺得他是一個相當爽快、開朗的人,不過顯然的,他很忙,因為我輾轉打了好幾次電話才找到他,但董振良先生相當爽快的就答應了我的要求─將劇本改寫成散文?沒問題,只不過因為他曾在金門日報上讀到我的名字,不免多問了些我的背景以及用它劇本寫作的動機,我坦誠不諱的說了─因為我覺得這是一本好書,我想用不同的風貌讓它呈現出來,讓那些不看VCD、不看這本書的人(我相信這本書應該已經下架了),對於這本書都有一點起碼的認知。

 董振良先生出生的那一年,翟山坑道方才開始挖掘,而且將在五年後才會興建完成,但翟山坑道的完成使得運補的死傷可以減少一些,不過目前圍起的欄柵是為了觀光客的安全,以前,在搬運運補物資而不小心掉下去,來得及的,就救,來不及的,也沒法子。那時候仍是屬於戒嚴時期,仍是很封閉的一段時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