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歷史提前一萬年發現打製石器

發布日期:
作者: 林金榮。
點閱率:924
字型大小:

福建省有長達二三○○多公里的海岸線,一二五個大小港灣、島嶼一四四六處。地理上金門是位於福建東南沿海,晉江、九龍江兩大流域出海口外的島嶼。如︽海國見聞錄︾一書上所寫的:「金為泉郡之下臂、廈為漳郡之咽喉」。文化淵源與泉州、漳州及廈門密不可分;早期文化的發展也與粵東,包括韓江流域所在的廣東潮汕、梅州及福建龍岩三地,有著可排比研究的聯繫關係。

一九八九年底,大陸漳州市文化局文物科科長曾五岳,在漳州北郊調查,採集到一批小石塊,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尤玉柱等人鑒定為舊石器。之後在漳州市北郊近一○○平方公里的更新世台地上,找尋到十七處石器地點,得標本三百件。一九九O年二月,針對新台地的第四紀地層進行考察,認為出土石器是兩個不同時代的文化層位:(一)下層是約距今四至八萬年前蓮花池山紅土層中的礫石條帶,含有用石晶體和脈石英硬砂岩製作的石製品,約為地質時代的晚更新世中期,這是福建地區至今發現最古老的舊石器。(二)上層是約至今九○○○年至一三○○○年前,覆蓋在紅土層之上的一層紅黃色砂質黃土,接近表土層,其中含有燧石質原料製成的小石器,絕大多數為黑色、灰黑色、淡黃色燧石,其次有玄武岩、脈石英、石英晶體等。推測石器的加工法是經過錘擊、砸擊而獲得小石片、小石核,再經過二、三步驟多向加工製成各種型態的石器。其特點是:石器普遍薄小,絕大多數在一至二‧五公分,重十克左右;石器類型複雜,加工精細,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狀器、鏃形器、雕刻器、石鑽、石斧等。其中刮削器數量最多,約占數量的四分之一強,形式多樣,包括單邊直刃、單邊凹刃、單邊凸刃和凹缺刃等類型,成為富有地方色彩的工具之一。這些特徵明顯的石製品,存在約為地質時代的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多位專家鑑定,命名為漳州文化,代表福建省沿海地區,介於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之間的一個過度階段文化。

漳州文化的小石器製品,與中國其他大約同時代遺址或地點出土的石製品,有不同的文化特徵,而在福建省內同一時代發現的文化遺存,還有清流縣的人齒化石及東山縣的古人類肱骨化石。尤玉柱認為漳州文化的各種性質,說明它應歸入小石器傳統之中,由於沿海的環境與其石器組合顯示出地方色彩;小石器傳統適應的生態環境是近山草原、近山湖海區,其經濟以狩獵(包括漁獵)為主,兼營採集。

漳州文化的分佈範圍,除在漳州市郊台地的一一三個地點外,在龍海、平和、東山、華安、詔安、龍岩、廈門等市縣都有發現,在鄰近粵東的南澳島,也曾發現過與漳州文化相類似的石製品計一五O件。

金門地區發現的小石器,無論顏色、質料、打片方法、大小、修理技術和器物類型等,都與漳州地區發現的打製石器相同。目前發現地點有瀕海的后豐港及已闢為農田的賢厝台地,後者是在休耕的農地中發現的,材料大多數由黑色、灰黑色、淡黃色的燧石打製而成,出土石器附紅黃色砂質土,研判紅黃色砂質土層的形成時間,有可能從晚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早期;因為形成至今的時間較短,尚未完全風化為紅土,屬台地較高的層位,接近於地表,經長時間的侵蝕、剝蝕作用,容易受到嚴重的破壞;兩處採集的標本,即是暴露在地表上,不久之後該地點便因與改良土質的客土拌和,再度恢復為農民的耕種地。從發現地點散落的距離不遠,都在附近的一、二十公尺範圍內,應是遺留在原居住地的可能性較大。新石器中、晚期的文化遺存沿著水頭港、后豐港、后浦港一帶的出現,顯示居民長期的在此區域居住活動。石錛、凹石、礪石、石網墜等石器製成品,是用來從事漁獵、採集的相關行為,與中國東南沿海相同的印紋陶文化,更是此地居民發展文化內涵的結果。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