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烽火的圖騰與禁忌———論黃振良的《金門戰地史蹟》

發布日期:
作者: 陳長慶。
點閱率:1,482

沒有歷經過戰爭的人,不知戰爭的恐怖。沒有在戰地政務體制下生活過的人,何能領會到島民內心的痛。雖然作者所欲表達的意象不在此,他只是站在一位文史工作者的立場和角度,跳脫史料的引述,從民間的訪談與觀察,以及親身體驗、小心求證的結果;用鏡頭、用文字,留下彌足珍貴的文史供後人閱讀和參考,也同時為走過烽火歲月的島嶼做見證。或許,這才是作者編撰這本書的原委和初衷。

不可否認的,實施近四十年的戰地政務,在島民長久的期盼下,終於宣告終止;居民真正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相對於軍管時期、戰地政務體制下,「自由」二字離他們很遠,他們背負著「戰地」的包袱,肩挑著「前線」的重擔,單行法壓彎了他們的腰,戰備米的黃麴毒素奪走了無數的性命。然而為了先民留下的這片土地和田園,為了不願流浪異鄉成為一片無根的浮萍,他們忍氣吞聲,承受著心靈與肉體的雙重煎熬。

憲法規定人民有居住的自由,對他們來說是不存在的,無辜的島民只能夠在鐵絲網下、在雷區裡求生存。從「五戶聯保」、「留宿條」、「流動戶口」、「烈嶼往返同意書」、「台灣金門往返許可證」到「蠔民證」、「灘民證」、「漁民證」、「夜間通行證」::等,一個家庭擁有十證八證者並不稀奇。因為這裡是戰地、是前線、是反攻大陸的跳板,是保衛台澎不沉的戰艦!

為了安全,為了防止敵人的滲透,不得不設限來防堵,不得不懷疑他們的忠貞。因而在發證之前,少不了要經過一番安全查核,通過後再造冊列管,最後始能蓋章領證。甚至「穿衣」要管制、「燈火」要管制、「路線」要管制、「汽機車」要管制、「照相機」要管制、「收音機」要管制::;竟連印著國父孫中山肖像的鈔票也要管制。除了「限金門地區通用」外,一般居民匯款到台灣也有一定的限額,商家向台灣採購貨物,其貨款則必須向財糧科申請匯款單,始能全額匯出。生長在這方島嶼的居民,的確是中華民國的次等國民。雖覺可悲,但也無奈。

或許,在那個高喊著:「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四年成功」充滿著美夢的時代裡,島民能體會當權者的心態。然而,一旦接到集合通知,他們必須放下田裡的工作,管不了放牧的牛羊和家禽,管不了家中的妻小和老幼,自備簡單的糧食,在限定的時間內,在炮火或烈日下,參與搶灘和運補、參與訓練和演習,倘若有所疏失,必以軍法大刑來伺候,「人權」二字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多少無辜的島民被送到軍中私設的「明德班」管訓,或移送到太武山谷的「軍事看守所」坐牢。他們並非流氓或地痞,更沒有犯下滔天大罪;倘若說有,那只不過是玩玩紙牌,排遣長久壓抑的寂寞;或是閒聊時說幾句牢騷話,抑或是查戶口時,被查到一雙軍用布鞋或一罐軍用魚肉罐頭;這些芝麻蒜皮小事,終究還是逃不過那些安全人員的眼線。他們在明德班所受的折磨,在軍事看守所所受的苦難,只有身歷其境者,始能領會到它的苦楚。

不錯,有戰爭就有和平,有破壞就有建設,遭受攻擊就懂得防禦。居民雖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但自從兩岸軍事逐漸地和緩,無情的炮火不再蹂躪這塊島嶼,駐守在島上的十萬大軍,的確是為它帶來不少商機;居民的生活顯然地有了重大的改善,島上的建設有目共睹。

從造林鋪路、擴建機場、濬深港灣、慈湖築堤、太湖疏濬、榮湖圍堵;重闢榕園和中山林、建造東美亭、經國紀念館、俞大維紀念館、八二三紀念館::等等;企圖把金門塑造成一座中外皆知的海上公園。這些傲人的成績,不得不歸功於戍守在這方島嶼的國軍弟兄們。

然而,為了要讓這些二年始可輪調或退伍的官兵,在精神上有所寄託,在身心上能得到慰藉,幾乎每個師或海空指部,都設有文康中心。除了電影院、百貨、冰果、撞球外,金防部也在各地中心點,設立「官兵特約茶室」,甚至偏遠的離島也派遣侍應生做不定期的巡迴服務,慈湖築堤施工期間,也臨時租用民房,在安岐設立「機動茶室」讓日夜趕工的官兵,能紓解一下壓抑的性。同時也在金城總室開放設立「社會部」,讓無眷的公教員工有一個發洩的地方。特約茶室的設立,除了解決十萬大軍的性需求外,無形中也減少了許多軍民之間的感情糾紛,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

在休閒方面,每月由各單位遴選優秀官兵到位於成功村的「官兵休假中心」休假一週。

除了欣賞電影、藝工隊演出、參觀金門各景點,其三餐伙食也是一般部隊所享受不到的。每三個月再遴選一梯次的「前線有功官兵」接受國防部的表揚以及軍人之友社的招待和總長的歡宴。在十天假期裡,軍人之友社會派遣專車和服務小姐,讓這些來自前線的有功官兵,遊覽台灣的名勝古蹟。官兵一旦被遴選上,其興奮的程度不言可喻。時值筆者服務於金防部政五組,雖然承辦的是「福利」,但「民運」、「康樂」、「造林」、「戰地政務」、「慰勞慰問」::等,都屬政五組的業務範圍。攸關這部份,該書涉獵和著墨的章節不少,故而略做一點小小的闡述和補充。(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