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電影流露的氣味
「有錢所以善良。有錢的話,我也會很善良。」出自電影《寄生上流》。近日看了一部南韓電影《寄生上流》,一部發人省思的黑色幽默電影,劇中講述貧窮的一家四口,靠著不擇手段的圈套和騙術上位,只為求能在富有人家工作享上好日子。而開頭所引述的句子,為最刻畫且迴盪我心的一句;因為有錢,所以善良?還是不論有沒有錢,都該善良?而後將進行探究。這篇文章像是突然興起而寫的影評,也可算是觀後仍存的韻味促使我振筆。
主角一家的長子基宇,因緣際會接手朋友的家教工作,在教導女學生過程中有意無意的引誘和暗示,除為了要挑起女孩的情愫,更是在替自己家人的工作鋪路,以此開始,轉動了整部電影的主軸。主角一家生活於貧困地區的房屋,位處低窪又雜亂不堪,室內更是雜物堆疊而致空間狹窄,反映著主角一家的貧窮,且遭雜物及垃圾擠壓的屋內,更是為了顯現遭受「壓迫」的一家子,這份壓迫可能是經濟壓力、世俗眼光亦或是「現實」。基宇的妹妹基婷總表示,不要總是關心別人,關心自己就好;她富有傑出藝術細胞,卻以偽造文書和隱匿身份為生活能力,而不僅是她,一家人皆同樣苟且偷生,靠著演技依附於有錢人的家庭,這僅是導演為了反映出窮困的生活悲哀?還是更主要,是期待觀者能發覺人性中的那塊「黑暗」?那塊黑暗,是每個人皆有的,對人、對事甚至對生活,所明瞭卻被道德感壓抑而不說出口的「既定」印象。更可說是,對於每個人、每種形象,尤以每種生活型態,所存有的「階級」區隔。
上述談了電影劇情的總體意涵,而接續深談電影的畫面安排。當我看完《寄生上流》,除了對電影有滿溢且迫切渴望解析的情感外,更多的是對導演的敬佩,尤以畫面的安排、穿插和設計,使這部電影所散發出情緒與內隱,令人可敬可畏。主角一家住在低窪陰暗的地下房屋,由房內向窗外看路面,呈現低角度視野;鏡頭前段,主角一家圍坐桌邊,仰頭看著在自家窗前行為放蕩的醉漢,一家人像習以為常般看著、閒聊,絲毫不覺反感且也無意願前去制止。導演將主角一家的住所安排於「低處」,而相較劇情中富有人家的豪宅,一相比便呈「高位」,明顯相距甚遠,且在豪宅的畫面總強調陽光普照,有光便代表有希望,那相較於主角一家陰暗與雜亂堆積的住處,導演於無形中,強烈灌輸且渲染著觀者,一股絕望,且無法翻身的悲哀。
因我希望所有人皆可觀看這部電影,觀賞後能省思且有所領悟,所以我不多加透露劇情高潮與結局。再承接上段,談畫面的意涵與傳遞感受,劇情中有一段為主角一家趁豪宅主人不在時,恣意在豪宅內大肆享受、想像著不屬於他們的生活;在觀看時,可強烈感受到一家人與豪宅的格格不入,且他們流露的話語、態度甚至是行為,可以深刻感受到貧富所帶來的差距,這分差距將他們與富有家庭的人們「位階」拉遠,且就算窮困者說出憤慨之語或訂立目標,所接收到畫面與聲音的觀者們,會因深刻映於腦中的刻板形象,終究將其視為「模仿」或「幻想」,即意同電影名的「寄生」。
《寄生上流》存有一不可或缺的關鍵--氣味,此為最無形、卻最鎔鑄並點綴於電影的煉石。劇情的開始與結為,畫面皆呈現灰暗、冷色調的景,像是導演為訴說窮困的主角一家,轉了一圈依舊回到原點,中間不擇手段得到的職位與生活,終究敵不過那個屬於他們、僅「適合」他們的地方。從電影的最一開始,導演就用了無數畫面與角色性格,建立起他們窮困的「氣味」,就算坐在螢幕前,好似也能聞到一家子擠在狹小的住處,一同看著窗外落雨的那股潮濕、那股因擁擠而散發的汗臭味。劇情中有一重要之處,為富有人家的男主人,常因「不熟悉」的味道而捂鼻,因為處於社會「高層」,生活習慣與工作所待的環境,已使他習慣周邊「自在」的氣味,而當與在貧困地區生活的主角一家人相遇,兩者極端相互碰撞,「氣味」自然被放大、因不相合而被注意;這樣無形的感受,也在導演巧妙安排下,使觀者感受到這股無法被抹逝的「味」。
以富有和貧窮的「味道」作為基底,電影在其上建立了一座迷宮,一座無論怎麼繞,都會繞回原點的迷宮。「人不該有計畫,因為人生永遠不會照著計畫進行。」出自主角一家的父親;「我最討厭踰矩的人。」出於富有家庭的一家之主。當貧困的父親作為富有家庭的司機,坐於後座的富有人家總會聞到一股不適應的味道,時而捂鼻、開窗,一切舉動皆被開車的父親看在眼裡,但他為了保有這份工作,所以依然若無其事地屈膝應對。由劇情的慢慢發展,觀者會無意中注意到,對主角父親、甚至是主角一家的「悲哀」,會感受到他們「偷渡」了對家和未來的想像,他們相信,藉由依附與寄生,便能有所改變、能提升自我價值,卻不知由屬第三者的觀者看來,這些行為僅是對自己的無比貶低,卻又無可奈何他們就算過得如此苟且也要偷「升」自我。
這部電影傳達了無數議題與暗示社會情況,像上述的「氣味」,其實一直在暗示與富有人們的對立,貧窮的「氣味」早就踰矩、早已越過富有人家的界線:而貧困者卻因富有人家被自己演技所騙,而開心到以為獲得了勝利、得到了翻身機會,但其實對富有家庭而言,他們不過就是花錢請來的員工,隨時可以被替換,兩者相較之下,呈現極大對立的視野與價值觀。電影中,有一使我好奇並猜想之處,富有家庭為幫兒子辦生日派對,邀請眾多親朋好友參與,且將派對的主題設為「印地安」風格,也許觀者會認為是導演隨意或自身喜好等原因而安排,但我猜測其中別有寓意。印地安人在歷史上著名的事件為與清教徒的糾紛,經歷史記載與流傳,印地安人教會清教徒們農作、打獵和求生技能,但當請教徒們學會後,卻反過來要攻佔印地安人的土地,印地安人成了被反咬一口的象徵;而回到電影,導演選擇將富有人家套上印地安的形象,是否隱喻了富有家庭的人們,最終會被他們所幫助的人反撲?他們的付出看在受惠的人眼裡,是否根本不被珍惜、甚是唾棄?
總括上述各項分析與我自身想法,可以得出,導演除了要觀者注意到社會仍存的「階級」制度,另還透過諸多表現和畫面,塑造出無數情感上的感受和感知,為得就是要讓人們皆注意到,這分明已經被烙印的既定事實。人們總以為時代已進步,已跳脫階級制的掌控,但現今到底是人們支配著階級制度?還是階級制度正主宰著人們?
《寄生上流》這部電影,凸顯並放大了「階級」問題,將「傳播」領域的運用於審視社會的不公,希望人們反思,並期待有朝一日,人們皆能擁有意識感,並為此付出實際行動,打破具隔閡的「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