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曹操與劉備的一段感情
漢末時期,曹操(155-220)、劉備(161-223)曾經擁有一段深厚的情誼,結局,曹操卻成為劉備背叛的對象,雙方分道揚鑣,各建基業。說自己好相處的人,常常不好相處,反倒需要別人的容忍、寬待,因為沒有自覺;綜觀劉備一生,他卻是一位很好相處的人,而且劉備的很好相處是訴諸實踐的,否則關羽(160-220)、張飛(167-221)兩位當代的「萬人敵」不至於死忠追隨,奔波大江南北。
劉備與曹操的友誼,無疑是一個很大的反例。為什麼發生這個狀況,陳壽《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評曰」給予一個答案:「(劉備)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若論能力,劉備的機權幹略不如曹操,可是劉備始終不願意臣服曹操,折而不饒,力拼到底,原因不僅僅是兩人競爭政治利益的因素,也跟躲避自身的危害相關。
富翁不跟乞丐同樣見識,反倒願意禮讓乞丐,卻跟同樣是富翁的鄰居相處不善。同類有時相近,有時相斥。雙方尊卑不同、高下有別,相處起來,彼此都能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若雙方主觀認知上都認為彼此屬於差不多的位階,有時候關係反而緊張。至於兩人的價值觀不同,劉備親附漢室,曹操終究要背棄漢室,還未必是兩人交惡的真正因素。似是而非。畢竟一個人想要排擠另一個人,多少要套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或者找一個能夠說服第三者的藉口。
愛、恨是一體兩面,有多恨就有多愛,歸根究底都很在意對方。
曹操有多愛劉備?陳壽在〈先主傳〉記載,「呂布惡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敗走歸曹公。曹公厚遇之,以為豫州牧。」劉備投靠曹操的時候,除了名聲,其他幾乎一無所有,曹操還願意給予劉備一個豫州牧的榮銜。再來,同樣是〈先主傳〉記載,「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兩個男人小酌一番的場景,多麼美好的畫面。接下來,〈先主傳〉曰:「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先主敗績。曹公盡收其眾,虜先主妻子,并禽關羽以歸。」曹操當然知道關羽遲早要離開,留著關羽的性命,不無可能是避免跟劉備徹底決裂。
接下來轉捩點出現了,劉備敗逃之後投靠袁紹(154-202),把當年曹操的圖謀都一一道出。想當初曹操是多麼信任劉備。《英雄記》:「曹操與劉備密言,備泄之於袁紹,紹知操有圖己之意。操自咋其舌流血,以失言戒後世。」曹操咬舌流血,不僅僅是警戒失言,同時是一個愛恨糾結的表現。等到機會來臨,曹操近乎瘋狂地要追捕劉備,〈先主傳〉曰:「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及於當陽之長。」曹操不假手他人,不惜萬金之軀,親自率領五千精騎,一日一夜行軍三百餘里,這不僅是如陳壽記載的害怕劉備逃往江陵而已,背後正是極度又扭曲的愛所迸發出來的力量。
曹操較劉備早兩、三年過世,根據《魏書》記載,「(劉)備聞曹公薨,遣掾韓冉奉書弔,并致賻贈之禮。文帝惡其因喪求好,荊州刺史斬冉,絕使命。」曹、劉兩家不共戴天之仇,劉備絕對不是「因喪求好」,而是曹操跟他曾經交情匪淺。
曾經、曾經,關羽想要殺掉曹操,《華陽國志》曰:「後先主與(曹)公獵,羽欲於獵中殺公。先主為天下惜,不聽。故羽常懷懼。」劉備為什麼阻擋,別忘記曹、劉曾經存在著一段「如膠似漆」的感情,兩人都擁有過機會殺掉彼此,只是彼此都手軟。他們不是真的要取對方的性命,只是希望得到對方真心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