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戲如人生———「美麗境界」影片賞析記

發布日期:
作者: 一卜。
點閱率:1,074

夏夜的浪漫,莫如徜徉在藝術的聲光裡,金門縣音樂協會為地區舉辦的「週末夜藝術系列影音講座」正是這個美夢的實踐!

首選的心理類影片,就是敘述曾受精神分裂症困擾的諾貝爾經濟學得主約翰奈許傳奇一生的「A Beautfiuc Mind」。

一、為何選看此片?1、因為受博奕論的動態吸引;2、讀書會導覽。賽局理論(博奕論)是一種策略思考,透過策略推估,尋求對自己最大的勝算與利益,從而在競爭中求生存,譬如:簽注電腦彩券時,你要電腦選號?還是人工圈選呢?或如:女朋友想看電影,你卻想看球賽時,如何選擇?:::::這種策略選擇理論在日常生活中雖細瑣,但全球經貿談判卻也因為約翰奈許發明此理論而促成,所以對這原創者的好奇,使我必得一睹其傳記。

當然,做為一個讀書會的成員,推展書籍閱覽之外,影像閱讀也是極有價值的溝通力量,不論是金門縣音樂協會、或是文化義工以及寫作、讀書會等各類團體,資源力量的整合相當必要,也因此可集中資源用力於提昇文化水準,責無旁貸的使命感,使我努力以多元資料彌補專業的大不足,進行電影賞析、導讀,但絕不是影評人的角色,所以選看最令自己心靈有所感動的影片是主要原則,觀賞Oscar影片,能夠集合商業和藝術的極佳作品,也促成選擇「美麗境界」以為導讀作業!

二、如何觀賞此片?1、稍微瞭解電影發展歷程:

從西元一八九五年法國的呂米埃爾兄弟在巴黎首次放映電影以來,電影藝術的「溝通技巧就與時俱進著──同樣的時代心理醫學界的弗洛依德正提出「精神分析」理論哪!將近二百年間,電影藝術和現代精神病學與心理學如影隨形地,對我們生活產生同等深遠的影響力。

翻閱電影發展史,看眾人浸潤其中的階段分明與科技結合。一九二○年代默片伊始;

一九三○年代有聲片面世後,警匪片當道;

一九四○年代開始有彩色片,歌舞類、瘋狂、通俗劇片流行;

一九五○年代的綜藝彩片,使電影由好萊塢的古典時期出發,走進一九六○年代科技結合綜藝片,好萊塢類型電影嶄現新里程。

發展「理情心理治療」理論的艾利克森,正好和專拍懸疑心理劇情片的希區考克大師同時代互別苗頭,因此選擇了「美麗境界」一片,不只是為了它得獎多而跟著奧斯卡獎走,其實想探索天才和瘋子之間那一條線!

2、劇情的評介:

故事是真實的,部份情節改編自席薇亞娜莎的同名傳記,請具有心理學背景的艾齊魏戈斯密斯編劇,刪除掉男主人翁的曾有同性戀,猥褻未遂及與妻子離婚再結婚等情節,「美麗境界」把生命寫成一部殘忍而唯美的詩篇:

一七二八年六月十三日西維吉尼亞州小鎮的中產家庭,誕生了約翰奈許,從小他就絕頂聰明,偏激而固執,一九四七年進入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就讀,無法忍受無知和失敗的他常獨處、曠課,生活單調到只有追求「成功」,而他認定,發明出一個原創理論就是功成名就的唯一方法。

因為沒有辦法忍受同儕們的訕笑,好強的奈許成功的壓力就愈來愈大,脾氣愈來愈壞,即使後來他遇到了生命中的真愛──艾莉莎賴德,結婚生子,但仍因精神分裂症而長期接受醫療,所幸普林斯頓大學寬容地讓他在校園、圖書館裡生活著,直到六十六歲那年,與約翰海薩尼、理察澤爾騰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奈許真是學術界「天才是瘋子成功了」的傳奇人物之一!影片一直迴盪在堅定不移的情義間,直到一九九四年瑞典的諾貝爾頒獎典禮,使人熱淚盈眶為止,劇情的主軸都在描述這份感情上!

三、關於導演、演員部分

原是童星出身的朗霍華身兼演員、編劇、製片及導演於一身,近二十年來他曾執導多部賣座影片,使他成為好萊塢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一般影評談及導演,如果他夠強勢而集才華焦點的話,往往影片就成為導戲者的個人作品,譬如我最欣賞他在一九九六年執導,梅爾吉勃遜主演的「綁票通緝令」,那種火爆影音中能突出的強調親情,內歛得令人感動極了,這種手法同樣呈現在「美麗境界」中,尤其是能夠激發得羅素克洛把男主人翁,那介於天才與瘋子間的複雜心理狀態表演得扣人心弦,或者更由於他的重視家庭,幾乎他較好的幾部作品都具有這方面的特色!

(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