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島風情》淺談「金門」英文譯名
「國立金門技術學院」誕生在即,各項籌備工作緊鑼密鼓。日前,本校行政會議曾就學校名稱英譯的問題,有過充分的討論。譯名,是國際化的一個基礎工程,看似小節,其實有很大的影響。關於「金門」英文譯名的問題,我做了點功課,在此分享給大家。
金門,得名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奉命經略福建海防,在今天金門城址興建「金門守禦千戶所」,構築城牆、興建所署及城隍廟。金門城的地理形勢居高臨下,極目東南,是極佳的戰略要地,獲得了「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譽而得名。在此之前,古籍中的金門,稱浯洲、浯江或滄海。換言之,金門的得名,肇始於金門城。
現在,我們行政機關或大多數人所熟知的「金門」英文譯名,為Kinmen一詞。根據我的了解,Kinmen為威妥瑪(Thomas Wade)拼音系統,以國語(北京話、普通話)發音而得。類似的地名,還有包括台北(Taipei)、基隆(Keelung)等。當然不只是地名,許多人名譯音亦同。金門以Kinmen譯之,成為行政機關常用的標準譯名,時間並不長,大致上成形於1970年代末期,而且多數集中於國內使用。
在國際上,威妥瑪拼音系統在1979年中國(大陸)與美國建交之後,逐漸被漢語拼音取代,成為英語系國家普遍的拼音法。若根據國際常見的漢語拼音,或者國內頒布使用的通用拼音(其實兩者差異很小),金門應該譯為Jinmen。有一些外國學者或記者,提及金門,使用Jinmen一詞還比Kinmen普遍。
然而,真正廣為西方世界知曉的金門譯名,既非Kinmen,也不是Jinmen,而是Quemoy。在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年代,以葡萄牙、西班牙為首的國家積極向外拓殖,這時候跨洲的航海知識被建立,航海地圖被繪製出來。台灣被葡萄牙人稱為Formosa(美麗之島,當然被稱為Formosa的地方有好幾處),而金門被稱為Quemoy,廈門為Amoy。這個詞彙,乃是根據閩南語發音的葡文,後來一直流傳下來,被其他後起的西方殖民國家沿用,包括荷蘭、法國、英國,其古海圖均標示了Quemoy。在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的Pusey Library Map Collection中,藏有古地圖善本書。一是1697年英國John Seller爵士所編的的Atlas Maritimus,一為1703年John Thornton的The English Pilot。這兩本地圖,繪製了當時全球海域航道的詳圖,供東印度公司船隻航海使用。在東亞的部分,均可見Quemoy(金門)的蹤跡。書中提到船隻從東南亞北上、沿著中國東南沿海向上航行的一段紀錄:從廈門(Amoy)出來,經過金門(Quemoy)及圍頭中間該走什麼方向,遠方各地島嶼及陸地形狀為何::。ColumbiaEncyclopedia(哥倫比亞百科全書)中,也收有Quemoy這個詞彙。這些都表明了在三百多年前,金門已於東西航海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不過,Quemoy這個島嶼,廣受西方熟知是在國共戰爭時期。西方媒體稱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為Quemoy Cirsis(金門危機)。從這時候開始,到單打雙不打的年代,Quemoy這個地方,大量出現在CNN、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China Weekly Review的報導中。拜戰爭之賜,當時金門(Quemoy)在西方幾乎是家喻戶曉,是亞洲的火藥庫、東西冷戰(Cold War)的焦點,躍上世界的舞台。
因此,在英語世界中,金門被譯成Quemoy,是有深厚的歷史背景及文化意義。時代雜誌(Time)於1995年的台海危機、1996年的民選總統及晚近的小三通均有專文報導,提及金門均是用Quemoy一詞。曾在金門服役的知名詩人洛夫,於2001年底發表了一首︿再回金門﹀的詩作,其英文題名就翻成Return to Quemoy(由John J. S.Baloom 翻譯)。這些例子都說明了Quemoy的普遍性。
必也正名乎。金門的大專院校的英譯名稱至關要緊,回到有歷史文化意義的譯名,實屬必要。甚至,若縣政府未來希望能夠推動國際觀光客的到來,提升金門在國際的知名度,從我的觀點來看,Quemoy絕對比Kinmen知名度高太多了,也有意義多了。畢竟,譯名是要讓外國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