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如果遠方有戰爭

發布日期:
作者: 陳婷姿。
點閱率:1,202

如詩人余光中所述:「如果遠方有戰爭,我該掩耳或坐起來,慚愧地傾聽?

應該掩鼻,或該深呼吸難聞的焦味?:::」遠方的戰爭在波斯灣,在巴格達,在巴比倫,那曾號稱中東最繁華的「肥沃月灣」。拜媒體所賜,我們被迫幾乎二十四小時參與這場戰爭,無法置身事外,因為人性憐憫的本能,遠方陌生孩童的缺手、斷腳,不停地拍打麻木的神經末梢,直到情緒漲滿沸騰。

這塊,在這塊也曾滿天烽火的大地,在自家兄弟無情的射擊下,這小小的面積竟然也能承受五十餘萬的砲彈,儘管在「單打雙停」的孩堤歲月裏,荒唐地與兒時玩伴比賽誰能以最快的速度跑到防空洞,誰就贏得冠軍勝利,還有競相撿拾砲宣資料之後交給校方的榮耀,孩時種種無知、荒唐,如今想想不覺莞爾,也許正因「孩時不知愁知味」吧!不懂得戰爭應有的容貌與恐懼,所以恣意從容地把它當作一場活生生的遊戲,而無視大人眉心微蹙的弧型。

此外,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項制度,在夜裏沒有童話裏會出現的虎姑婆,有的是偕同村里幹事登門造訪的軍人,除了讓孩時的我無法一覺到天明之外,還東西張望地對造名冊,這樣子的經驗,每每使我對空間有著強烈的不信任感,這樣的不安延續到赴台求學的日子,回到獨處的宿舍,總會想著是否床底下躲著不知名的逃兵或逃犯。對空間產生懷疑,是孩時不愉快的回憶所打造的「心靈黑洞」

│心理學的黃天中教授如是說。

誠如亞弦在<如歌的行板>:「觀音在遠遠的山上,罌粟在罌粟的田裏。」遠方的觀音保佑不了戰火下的孩子,因為滿地人栽的罌粟淹沒觀音慈悲的善。

也如華倫斯坦的世界觀│核心國家以經濟、資本、甚至武力左右了邊陲國家、半邊陲國家的強弱及發展,以自訂的遊戲規則領航這個世界。我們很明白這是無法改變的國際現實與實力,但是不願意因為無力而沉默,因為沉默而默認,總是要透過文字來咆哮內心的感受與掙扎,就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因卡:「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詩歌,找尋內在的情感,用以對抗外在不公的力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