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倒影塔滄桑史

發布日期:
作者: 黃振良等合撰。
點閱率:2,381

一、倒影塔之名:

明初金門三塔│倒影塔、茅山塔、文臺塔之得名,各有不同的源由,洪受在︽滄海紀遺︾(太武巖十二奇誌)說:「以靈奇,則曰倒影塔,玉几案。」(註1)其詠倒影塔詩:「筆尖撐破太虛空,影落寒江何處逢,可是化龍蹤跡隱,月影孤嶼照漁翁。」(註2)

之後,黃琇就十二奇加以紀勝,亦撰︽太武山十二奇記︾一文述明此十二勝景的緣由:「尤其奇者,巖之旁,石塔崇巍,塔在太武之中流,流形飄影,倒出東海之外,影之所及,遊魚屏跡,斯不亦怪特奇偉之觀乎?」(註3)民國二十五年,發動重建倒影塔之一的林乃斌撰(太武山十八景分詠),其中詠倒影塔之詩云:「雲根石室起浮屠,上出重霄四望頂,借問朝陽懸倒影,東江魚避釣竿無?」詩並有註曰:「塔建石室上,計七級,其顛以四石嵌成,各鐫一字合為文峰聳秀,再以石葫蘆蓋頂,不知建自何時?舊志未載,惟明初即有人題詠,相傳塔影朝陽,月夜照東江,或言塔倒影於浸月池,民國七年正月初三日大地震,塔傾圮殆盡,二十六年春重建,不知仍有倒影否?」此外古石室之詩詠為:「六合天然石洞天,巍峨雄踞大山巔(鄉人習稱太武山為大山),上山更有凌雲塔,影落池塘浸古泉。」(註4)

總之,從前人之詩詠得知,倒影塔之得名,與「朝陽懸倒影」有關,至於塔影能否達於東海之外,恐如清林樹梅之詩「塔影壓滄波,反照射巖樹,巔倒非神通,理惟靜者悟。」(註5)所示吧!

方豪研究︽順風相送︾一書指出:「明初鄭和時代,從福建往今日之越南、高棉、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琉球,甚至從菲律賓往日本,無不經過金門(浯嶼、太武山),則爾時金門在中國對外航線上之重要,不言而喻矣!」。(註6)斯時金門在航線上之重要,乃在太武山,山上倒影塔為航海者所必遙望之標誌。

國十年版︽金門縣志︾記:「(太武巖寺)祠西有倒影塔,夜每放火,舟人遙望以為指迷海道。」(註7)塔址所在,居高眺遠,視野良好,晴時金門南北二側,海景歷歷,相傳鄭成功曾於此「觀兵」,今人在塔下方巨石上刻「明延平郡王鄭成功觀兵奕棋處」諸字。(註:奕錯,正確為弈)

為了研究倒影塔,吾等曾經多次與東半島許多村落的耆老進行訪談,很多人都提到,往昔還是靠手划槳操舟捕魚的年代裡,亦以太武山倒影塔作為航程參考的指標,幾乎所有的「大公」(船駕駛)都知道:當你的船遠離金門陸地出海途中,必須以太武山上的倒影塔為指標,在可以看見塔頂的海域內,船儘可撈捕,如果船划行到看不見塔的時候,就不再前往,以免船在海上迷失方向。(註8)同樣的說法亦見之於金門城、古崗、水頭一帶的漁民。

二、坍塌而復建:

民國六年農曆七月二十六日,大風成災,拔榕樹,倒牌坊,倒影塔可能也有受損,民國七年農曆正月初三午後,金門發生大地震(註9),倒影塔傾圮殆盡。後有地理師長泰人張國寶(曾任晚清福建省諮議局議員),精於勘輿,認為倒影塔關係金門文氣甚鉅,鄉人久思興復。(註10)民國二十五年九月,在熱心人士林乃斌、張雲瑤、許維舟等人倡募下重建,於次(廿六)年夏竣工,並立由林乃斌撰述、陳慶珪所書的︿重建倒影塔碑記﹀一方,石碑今仍存於塔之下方,即古石室外的觀景臺旁。惜有部分捐款人名已漫漶,無法辨識,民國七十六年三月,時社教館重勒一石,題為「太武山倒影塔碑記」,今立於文化中心的右側,原碑末捐款人與諸董事名,皆已刪除不書。︽重建倒影塔碑記︾全文抄錄如下:

重建倒影塔碑記(註:原碑額由右至左橫向)

太武山之有倒影塔不知建自何時其可知者當為有明初葉物據志載山有十二勝景塔占其一塔影倒海游魚屏跡明代鄉先正多有記詠則中葉者有塔審矣山距海七八里而遙塔在山之顛其影乃及於海上或云塔影朝陽故名倒影是則奇矣顧余謂數百年巍然長存繫人心之仰止作航海之標準所關尤鉅非僅以勝名也民國五六年間大風地震塔亦就圮丙子秋鄉人士倡募經營即舊址而重建之自基至頂凡七級高丈八而有奇循級而登其巔縮全島於一覽儼中流之砥柱洋洋乎大觀也 董其事者蔡○○ 許維舟 林乃斌 王建植 林夔眙 何肅牆 陳智澤 王金鎮 蔡曉東 陳慶珪 張雲瑤 ○○○輸以貲者 陳廷○一百八十元黃慶昌一百八十元王金城一百五十元陳○吉 一百元吳光杆五元張延四十元何肅牆二十元林希白五十元林聖州皆有造於斯塔工程既竣乃記其顛末如此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夏月里人 林乃斌 識 陳慶珪 書

三、人事與塔事:

可惜的是倒影塔重建落成後沒多久,便又被拆毀,而且倡建人之一的張雲瑤(曾任第二區區長),還遭誣陷通敵而冤死,據中國時報記者李金生訪耆老張榮強先生之報導:倒影塔重建落成,正值蘆溝橋事變全面抗戰,島民對日人飛揚跋扈極端反感,時台灣有一柯姓醫生在沙美張氏祠堂旁開設西藥店,張雲瑤與之往來相善,並且於閒時一起種西瓜,受到仇日鄉人之質疑,地方傳言倒影塔之重建,是為指引日人船隻登陸金門之用,故張雲瑤被冠以通日的罪嫌向縣府提出檢舉,縣長鄺漢下令將張送廈門一五七師處理,沒幾日便被槍斃結案。(註11)有署名「于飛」者在︽顯影︾月刊連載三篇︽燕南碎語︾,內容大多記載日本侵佔金門前後史事,極具史料價值,其中第五則題為「淪陷前之派別紛爭」,內容說金門在淪陷前(民國二十六年十月之前),有不同姓氏之間的派系糾紛,各樹門戶,相互詆譭,派系強者會以「漢奸」罪名加諸對方,欲置之於死地而後快,逼得對方只能逃避,以免遭受毒手。

第六則題為「死不瞑目之張雲瑤」,文為「因派系不同,遭毒手者,僅沙美村之張雲瑤,被以勾結台人及建太武山之倒影塔,為有利於敵人之嫌疑,捕送駐廈防軍槍決,實則認識台人,在七七事變前,於近台地域,原極尋常,重建倒影塔,更為迷信風水所誤,並非出於利敵,乃因是而置諸極刑,派系之爭,令人不寒而慄。」

該作者還以一篇題為「重建倒影塔之原因」文說:「明末清初,金門由科舉而進仕途者甚眾,迨晚清以達民國,文風日就衰靡,議者歸咎於倒影塔之倒毀,乃於二十六年重行籌建,落成後,有謂可供敵人轟炸之目標,倡建之人竟因而殞命,夫金門寺觀之浮屠甚多,敵人豈必以倒影塔為轟炸之依據哉?」(註12)

民國五十七年版的︽金門縣志︾卷一︽大事記︾載:「民國二十四年,沙美區長張雲瑤,以通日罪嫌被捕置法。」(註13)此一記載亦為爾後的縣志所延用,時至今日,吾人理應還諸歷史公道,︽重建倒影塔碑記︾記載,董其事者有林乃斌、許維舟、何肅牆等人,皆為當時金門頗有名望之鄉紳,林、許二人亦名列縣志之人物列傳中,多所讚譽,故重建倒影塔係為日寇進犯金門作指引之說,顯然係當年有心人士強加在張雲瑤身上之莫須有的罪名。另縣志中有關倒影塔被拆的原因,僅記「因軍事關係拆除」(註14)並無記載何年何因被拆,過於簡略。從︽重建倒影塔碑記︾記載,當時董其事者共計十二人,捐眥者有九人,共捐七百二十五元,研判當時係以原有塔石,於舊址重建,故費用不高。

四、殘遺構件:

民國二十六年夏,倒影塔重建完工,隨即又被拆除,殘存的塔石,可能是在民國三十八年後,被國軍取之於構築工事,原塔址建一瞭望臺,今古石室內,棋盤桌腳和水泥椅腳所用的立石,研判正是倒影塔原有的塔石。塔頂原為四石嵌疊,上小下大,八面中有一面刻有「文、峰、聳、秀」各一字,今「文」字石已失,刻著「秀」字那最大的一塊,保留在塔址原處,「聳」字石滾落於塔前的登山水泥路左旁坡上,「峰」字石在塔座下「明延平郡王鄭成功觀兵奕棋處」字下,亦即︽重建倒影塔碑記︾碑前,頂蓋則在石室的入口處。

根據殘存的塔石,加上林乃斌的詠倒影塔詩註,還有重建倒影塔碑記上所載,得知這座塔由塔基至頂共七級,高丈八(五點七六公尺),文峰聳秀四塊刻石各算一級,「文」字石上方有一頂蓋,蓋上嵌一石葫蘆,這些共約二公尺餘,其下方尚有三級共約三公尺多。

由這些塔頂的物件全係正八角形來研判,這座倒影塔與茅山、文臺兩座六角形塔不同,是一座八角形塔,至於「文峰聳秀」四字朝向何處,就沒有確切的資料了。

明初海防建設之目的在防禦倭寇,而其策略亦針對防倭而設計,倭寇係自海上來,故水軍之巡防扮演著重要角色,各衛所、水寨與遊兵皆要巡遊海上,並與鄰區水軍會哨,彼此相互支援,構成一防禦打擊網,故在重要海道線上建石塔,作為航海標誌。明初金門三塔─倒影塔、茅山塔、文臺寶塔之創建,可說是明洪武二十一年,周德興在福建從事的海防建設當中之一環。

總之,明初金門三塔:倒影塔、茅山塔、文臺寶塔皆完工於明洪武二十一年(西元1388年)七月之前,與金門千戶所城(金門城和五處巡檢司城),皆為明江夏侯周德興所建。三塔均以花崗石材構築,砌築之手法相近,同屬石砌之實心塔,塔身之雕飾少,整體給人樸拙隱重之感,其建築藝術或許不高,但其歷史文化的價值與意義極其豐厚深遠。

明初三塔均足作為金門歷史之代表,尤其更可作為明代倭寇、海盜為害福建沿海居民的見證,在三塔築建之初,正是金門歲月承平之時,方能造就之後科甲鼎盛的黃金時代,嘉靖之後三百多年來,金門近海周遭,戰事與盜賊相間,接踵而來,烽火連天的歲月裡,先民們承受的苦痛還歷歷在目,我們多麼期望,戰爭與盜賊的歷史再也不要在金門重現!誠然,三塔已不具軍事的價值,塔的風水之說也不再那麼足以採信,這卻是我們期冀和平的心願,也是對民間信仰的尊重。

註釋:

註1:明 洪受︽滄海紀遺︾(山川之紀)頁62金門文獻委員會1969年6月。

註2:同註1頁67。

註3:林焜熿︽金門志︾卷2(分域略.山川)頁14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年9月。

註4:金門縣立社會教育館編81年版︽金門縣志︾卷13(藝文志)頁1641金門縣政府1992年。

註5:同註4頁1636。

註6:方豪(鄭和時代金門在中外航海上的地位)︽方豪六十自定稿︾上冊 頁87─89 1969年。

註7:民國十年版︽金門縣志︾卷3(名勝)頁34 1959年 金門文獻委員會印行。

註8:前水頭131號 黃積蹺等多人報導。

註9:同註7卷12(兵事、祥異)頁142。

註10:同註7卷3(名勝)頁31。

註11:李金生︽金門水頭︾ 頁90│91金門縣政府2000年12月。

註12:以上見于飛(燕南碎語)︽顯影月刊︾21卷3期 珠山校友會1949年2月。

註13:民國57年版︽金門縣志︾卷1(大事記)頁40金門縣文獻委員會1968年2月。

註14:同註13卷2(勝蹟.名勝)頁190。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