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八二三烽火學子寄讀數據的分析
2009年5月17日楊忠全與顏重威於《金門日報》聯合發表〈我們這一屆─50年再相會〉一文中詳細說明:
「1959年金門中學為了保送10名學生進入大專院校,培育人才,乃召集畢業同學於臺中一中會考,以高一、高二成績佔40%,會考成績佔60%的權重,取前10名保送。後經評審結果,林朝武、楊忠全進國立臺灣大學;林文川、洪炎興、梁金湖入國立政治大學;蔡世軒、孫廷輝讀省立成功大學;陳家文到省立中興大學;黃武仁、陳依煌去省立臺北法商學院。由於當時金門師資嚴重缺乏,再保送顏重威、陳文遠、楊勝俊、張再帶等4人,到花蓮師範學校就讀特師科。」
2009年《太平輪1949》作者張典婉曾親自致電給報導文學家楊樹清,傳遞出一件「兩岸離島離散六十年」的書寫計畫。引發楊樹清於《金門日報》「鄉訊版」高聲疾呼:「離島離散六十年書寫,金門不能缺席!」的專文,文中說:
1958年「八二三砲戰」爆發,他才等到一批批被政府疏散遷臺的家鄉人,這些人中有一般民眾,也有流亡學生。為數近二萬人之譜。「八二三」來臺的金門人,在兩岸烽火漸平靜後,有人選擇歸去,更多是選擇留駐。或往民間企業發展,或投入地方、公職領域。金門人在臺灣,自此形成大氣候。
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前後歷經許丕華與楊清國等2位理事長,近十年的接續努力,全面整理地區人物口述史案例,並從金門中學廖俊仁校長提供的921位寄讀學生名錄及40餘所學校清冊,整理出56位烽火遊子的精彩人生故事。
根據金中整理資料記錄顯示,當年(47年10月9日)全校學生遷台寄讀臺灣省立36所中學,由當時金門縣黨部主委羅志華兼任校長,49位教職員分隨學生赴臺灣各寄讀學校任輔導工作,學生一切食宿由政府協助解決,清寒學生460人由政府給予公費待遇。所謂金中823赴台寄讀學生,係專指學籍設在金中在讀,而赴台寄讀的學生。
《八二三烽火遊子志學錄》(上冊)收錄26位鄉親故事,包括:學術報國:陳德禹、陳德昭、顏重威、黃基礎及洪陸訓等5位。創辦事業:黃積軍、楊誠對、楊肅元及顏達仁等4位。投入教育行政:王添富、楊清國、翁志勵、王世宗、陳昆仁及陳永盛等6位。培育英才:王恩典、姚清華、謝永和、黃書文及林水綠等5位。服務公職:楊忠全、翁廷為、李明遼、李養盛、李榮文及李增德等6位。
《八二三烽火遊子志學錄》(下冊)收錄30位鄉親的故事,包括:貢獻公職:黃武仁、鄭慶利、李榮文、楊水森等4位。功在教育:陳榮華、鄭啟超、李根樂、鄭錦章、許文科、張雲騰及楊天貺等7位。服務社教:董水應、陳世宙、洪志合、蔡虎德、翁明灶及趙毓麟等6位。基層公職張春傳、陳依煌、陳永財、蔡金福、李錫榮及洪萬宗等6位。奉獻杏壇:蘇星輝、陳素民、陳昆乾、陳添財、鄭藩海、楊忠海、翁文贊等7位
這群烽火學子都出生於二戰之前,可以說是戰前嬰兒潮的一代,年齡最年長者是1938年次,最年輕者是1944年次,他們清一色經歷兩岸多次戰役的洗禮,從1949年古寧頭戰役、1950年大二擔戰役、1954年九三砲戰以及1958年八二三砲戰。因此,可以統稱他們是真正成長於峰火歲月的一代青少年,年齡雖是從14歲到18歲的年齡層,卻是歷經戰火考驗,在心智及生活經驗,都比往後學子成熟穩健。
其實這群烽火學子在44天八二三砲戰最激烈的戰火期間,他們早已習慣躲避砲彈轟炸的日子,1958年10月初,政府層峰決定要疏遷前線百姓與學生,針對其決策的主要因素,應該是來自於對這場戰爭的不確定性,當時連美國國務卿杜勒斯都對兩岸主政者警告,而中共北戴河毛澤東也明說,這場砲戰是打給美帝看,在錯綜複雜國際因素下,國府才會運用停火一週分四個梯次疏遷學生及百姓。
百姓是採自由意願登記制,學生則是全校停課,當年應屆畢業生,因在六月份就畢業,除少數優秀同學能夠保送來台升學外,大都留守金門發展。因此,金門中學全校921位在校生,因長達44天砲戰的關係,都被逼在家裡躲砲彈,一旦通知準備來台灣寄讀,無論是在心情或是事前準備,應該都是十分倉促的,而且兩岸軍情緊張萬分,加上家長不捨孩子遠離他鄉,尤其是上有祖父母者,對家裡的金孫自是萬分難捨!學生是安排第一梯次坐「217號開口笑」登陸艦,當天料羅灣新頭碼頭,可以想像是上千個家庭的親人淚眼送行子弟的畫面,全島165個自然村,幾乎都有子弟要在一夜之間離鄉背井!
針對實際來台寄讀學生人數,含教職員工家屬及學生是1,004位,預期是安排36所省中,因有個別因素關係,實際分發學校超過40餘所,其中台北市復興高中是原來沒有在名冊上,各接受分發學校當時對這些來自金門前線的學生,都很慎重尤其人數多的學校,還隆重舉行歡迎會,因為已經逾期開學,加上陌生環境需要適應,這群烽火遊子很快就融入住校生活,但是課業的學習對他們來說確實是嚴厲的挑戰,尤其是國語注音和英語文學習,對金門學生都是一大考驗!好在他們都吃住在一起,均有不同年紀的同鄉同學壯膽同行。
62年前921位金門中學的學子,從初一到高三的學生,一夕之間離鄉背井,遠赴他鄉寄讀臺灣從南到北36所學校,一甲子的歲月過去了,這些平均年齡從74歲到82歲的鄉親,如今早已兒孫滿堂,其中有人返鄉開創事業,有人則長留在臺灣開枝散葉。
62年前,兩岸烽火隔絕了一家人的親情,62年後,鄉情的價值何止可抵過「萬金」。這些口述史料告訴我們有關他們昔日在砲火連天的歲月裡,是如何地勤學奮進的學習故事,這其中不僅僅是離鄉背井的辛酸,而有更多屬於金門子弟堅強勵志的一面。
總之,「八二三砲戰」的戰火,造成金門自有歷史記錄以來,全島居民最大規模的遷徙活動,過去五百年來,金門早已是不折不扣的下南洋的「僑鄉寶地」。然而,62年來,臺灣海峽隔絕不斷金臺兩地的濃郁親情與鄉情,無論是離鄉的金門人,還是返鄉的金門人,我們都永遠不分島內與島外,鄉親們感人肺腑的創業生涯典範以及烽火學子們學習歷程的故事,都需要大家一起來關心,以及開筆來書寫,今天無論鄉親是住在何處,永遠是深愛金門家鄉的一群人。八二三烽火學子集體寄讀臺灣各省中事件,是中華民國教育史上最特殊的大事件,我們一致期盼能及時還原及記錄當時的歷史場景,尤其是有關優秀學子們的典範生涯歷程與記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