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金門史話
一、前言
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板蕩,國軍進駐金門。金門轄地除本島外,原包括大嶝、小嶝、角嶼等均不幸淪陷。目前除本島外,尚轄有烈嶼、大膽、小膽、東碇、北碇、草嶼等地。金門本島與大陸僅一水之隔,一般只在五、六千公尺之距,最近者只有二千多公尺,而且金門列島逼處於大陸之圍頭、蓮嶝、廈門、煙墩山區三面包圍之中,這些地區的高地多在一百至二百五十公尺之間,對金門形成「瞰制」之形勢,所以就戰略而言,金門實易攻而難守。但自三十八年的「古寧頭戰役」以來,經歷了「大、二膽戰役」、「九三砲戰」、「八二三砲戰」、「六一七砲戰」,金門均能屹立不搖,除了國軍的英勇奮戰外,軍事當局在金門地區實施了民防組訓,全面動員民眾,平時負責軍勤任務,戰時支援軍事作戰,將民防體系納入戰時的系統之中,採取軍政一元的領導,軍民合作,所以能發揮統合戰力,應付中共隨時的挑戰和強大的武力威脅。
然而金門民眾對國家的犧牲與貢獻卻鮮為國人所知悉,而且隨著兩岸的和解,金門角色從反共的前哨變為兩岸溝通的橋樑,前輩的英勇事蹟,民眾沈重的負擔亦逐漸為世人所遺忘,即使是本地的年輕人對於本地的歷史,能詳悉其情者已寥寥可數,更遑論其他地區的民眾。這種現象要歸咎於三個原因:一是威權時代的影響,儘管兩岸相關的戰史汗牛充棟,但官方強調的都是軍隊的英勇,較少論述民防部隊的犧牲與貢獻,更不敢呈現金門民眾沈重的負擔。二是戒嚴時期的限制,言論沒有自由,不但民眾不敢談論,即使是號稱民眾喉舌的媒體亦不願輕易碰觸這塊禁地,有系統的蒐集、整理更是稀少。三是軍事保密的結果,金門位處戰鬥的前線,戰爭隨時可能發生,軍方基於保密的理由,將民防有關的事物均列為軍事機密,公文書列為機密,定期焚毀;民防史事亦被列為軍機之列,這種現象可以從縣志的修纂得知其梗概。民國四十八修撰的縣志,有關民防的部分只有五行字;民國五十七的縣志,有關民防的史蹟只有短短的五頁,而且偏重於制度面的說明;至八十一年修纂三巨冊的縣志,對民防的事蹟已有相當篇幅的陳述,但偏重於五十七年以後的史事,甚少論及五十七年以前的史事,而且五十七年以前的史事,只抄錄了二段文字應付了事,不但過於簡略,而且史事倒置,無助於了解過去的史實,反而造成更大的紛亂。
金門地區實施的民防組訓,前後長達四十餘年,民防體系的建立,組織的健全,民眾的訓練和動員,一直是地方當局最重要的工作。然而民防體系如何建立?民眾平時如何訓練?戰時又如何動員?或許在組織建構上容有檔案可資參考,但實際的運作情形和執行的成效都沒有檔案保存,特別是基層鄉村的動員和民眾的感受更不可能有資料留存,因此口述訪談成為保存史實的重要方式,但當事人正快速凋零,因此搶救歷史的行動有必要儘速展開。
民國九十年元月本計畫開始執行,實際訪談的大部分工作由筆者負責,訪談分從官員的角度和從民眾的感受來觀察探討。目前訪談已暫告一段落,第一集專職幹部部分已經出版,茲將訪談口述資料歸類,並蒐集相關史料,重新編排,仿記事本末體例,設題為綱,以訪談口述資料及蒐集之相關史料為緯,重行整理,用以重建這段失落的歷史記憶,以備金門將來修史之參考。
二、金馬台澎「生命共同體」
金門古稱浯洲,舊名仙洲,又有浯江、浯島、浯海、滄浯諸別稱。金門開發很早,從貝塚發掘,考古學者推斷金門在史前時代即有人類居住。金門縣志的記載,金門之開拓可追溯到晉代,中原人士為避胡禍來浯洲落腳;唐朝陳淵率十二姓牧馬於此,百姓逐漸繁衍;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曾渡海來金門講學,自此金門文風鼎盛,人才輩出,有「海濱鄒魯」的美譽。
金門與台灣的關係,明朝以來即相當密切,台灣開拓,閩人東渡。鄭成功自料羅灣發兵光復台、澎,追隨之金門先民為數甚多。如「開台進士」鄭用錫為金門人,「開澎進士」蔡廷蘭為金門移民的後裔。又如鹿港與艋舺現仍留有金門會館的古蹟,新竹市尚有金門厝的地名等;足見金門、台灣實血脈相承。因此台灣民俗大師林衡道稱金門為「台灣住民的故鄉」。
金門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金門」即因其地理形勢「固若金湯,雄鎮海門」而得名。自宋至清,均在金門設置重兵以防邊患,而固海疆,例如明代大將俞大猷即曾在此鎮守。在台灣的歷史發展上,金門曾數次扮演關鍵角色,第一次是鄭成功以金門為根據地,登陸台灣,趕走荷蘭人;第二次是清將施琅取金之後,跨海降服明鄭。緣因廈門是深水港,吐納量為一百萬噸,便於軍隊集結,便於運貨發兵,運兵運糧朝發夕至,惟金門位於九龍江口,扼住閩廈咽喉,敵對一方重兵鎮守金門,廈門即形同死港,無法對外交通。抗戰初起,盧溝橋事件在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爆發,同年十月日軍即派兵佔領金、廈,目的即在屏障台、澎,由上述這些史事可知,金門地理位置實攸關台、澎的安危,其重要性由此可知。
民國三十八年起,兩岸隔台灣海峽對峙,台灣海峽似若天塹,然而就事論事,並非如此,因為台灣四面環海,中共可以從四面八方進襲。尤其是政府播遷台灣初期,台灣的軍備只有大陸轉進而來的一些兵殘械寡的部隊,欲固守台澎真足堪慮!幸而古寧頭大捷,阻擋了中共犯台之路,國軍在金門立定腳跟,台灣才得以撐到韓戰爆發。往後金門還經歷過多次的戰役,均能屹立不搖,憑著金門在前方捍衛大門,台灣才能致力於經濟發展,政治民主化,金門對於台灣的歷史發展實居於關鍵的位置。
中國歷史上的分裂時期,每次南北對峙,常有人歸諸於長江天險,然則長江若為天險,何以南北朝後有隋朝的統一;長江天險依舊,但形勢大有不同,知名學者薩孟武曾就此問題提出解釋,他認為南方欲保有政權,必要先保有江北的軍事要地,若長江北岸的軍事要地一失,南方政權亦不保;因為長江數千里,北方可以隨處進襲;長江天塹之說,其實是南方必須保有長江北岸的軍事要地,長江才得稱為天險。
台灣能夠和中共隔海對峙,憑藉著是台灣海峽,而關鍵在金門和馬祖,因為海峽的另一端有金門和馬祖重兵駐守,使得台灣海峽有如內海,在中共未擁有中長程飛彈之前,金馬外島的存在加深了作戰的縱深,也提供了備戰的緩衝時間;在我國未購置長程預警機以前,金門和馬祖更成為偵測中共兵力調動的最佳觀測站。金門與馬祖在閩海南北防衛,形勢上互為犄角,拱衛台澎,金馬遂成為台、澎的屏障;金馬台澎也成為「生命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