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生態筆記》來自海洋的獵殺行動尾斑圓顎針魚

發布日期:
作者: 周志強。
點閱率:1,191

初夏時分的海口溼地,每當海水退出陸地範圍時,露出了叢林般的紅樹林族群。隱藏在紅樹林下的生物群集,豐富多樣。一群滯留島嶼的鷸科,奔走在原野似的綠色灘地上,到處覓食。寧靜的海口,一幕幕的殺戮戰場、殘酷的野地求生記不斷的重複上演。河海交界之際,點點白鷺聚集,沿著僅剩的小河道,亦是獵食、亦是遊戲。

約莫2、3小時過去,鷺鷥群慢慢往內河移動。這時才恍然,海水又再次反撲陸地。由漁塭排水口流出的水流,與幾塊花崗石塊撞擊,激起小型激流。幾團黑影,在花崗石所構成的小礁岩間游走。這幾團黑影是由不知名的小魚群所構成的,時而在激流中逆衝,腹部乍現銀光閃爍。岩塊上幾隻來不及鑽回泥洞中的彈塗魚,慌張的左顧右瞧,瞪大的雙眼更是逗趣。

寧靜的空氣,被水流中黑影的騷動打破。由小魚群構成的圓形黑影,彷彿被利針戳進。魚群從中間分裂成兩團後,再次凝結,但凝結後的黑影又馬上被劃開。魚群遭受攻擊!原來隨著潮水悄悄上漲,海洋中的獵殺艦隊,已經無聲無息地潛進這歡樂天地。

或許讀者以為,深海中鮪魚、鯊魚之流的狂暴殺手,才會對魚群展開殺戮行動。電視鏡頭中,幾條大型鮪魚、鯊魚圍繞著鯷魚群等,在魚群之中來回追擊;這種景象千百年來每一天的漲潮時分,在這小小的紅樹林天地中也不斷的進行著。而每一次的獵殺行動部隊,則是由4│8條不等的「尾斑圓顎針魚」所組成的獵魚小組。

  關於「尾斑噪顎針魚」的紀錄並不多,只知道牠們主要是分布於印度洋至南海一帶。但「顎針魚科」的族群的分布,則廣佈於世界各個海域,西方人管牠們叫「麵條魚(needlefish)」。顎針魚科的外型可想而知,就像一條條的麵條。不過,本地人也常常將它們誤以為是另一種被稱為「水針魚」或稱「水尖」的鱵魚。水尖魚是屬於常見的鱵魚科(Hemirhamphus),並且也常是桌上的佳餚,大多數是一種名為星鱵(Hemirhamphus far)的魚類。水尖的身體狹長、略扁,鱗片細小、眼睛大、下顎很長,背部的顏色淡黑,腹部是銀白色。這種魚與筆者今天要介紹的尾斑圓顎針魚,還是有明顯的差異。

尾斑圓顎針魚的學名Tylosurus stronglurus,體長約1│2尺。從學名就可猜測出牠們的模樣,名字有強壯的意思,表明了牠是個十足的狠角色。關於牠們在海洋中的生活情形,筆者無從知曉。但筆者倒是可以描述這群獵食高手橫行於紅樹林間,無往不利的終極殺手模樣。尾斑噪顎針魚,身體呈圓柱條狀,身體的背部、腹緣平直,並延伸至魚尾才縮小。尾鰭上有一個大斑點,因此得名。上下顎狹長,且上下頷齒強大,眼睛大而明亮。背鰭從身體尾部延伸上來,並與臀鰭對稱;胸鰭的位置較高,尾鰭圓平。魚背略呈淡藍的綠色,與水色相近,從上方你很難找到牠的行蹤,具有天生的保護色。而且,牠們的骨骼發達、強而有力,即便在急流的衝擊下,還是可以看到牠搖晃尾鰭,輕易地扭轉行進方向。

綜觀尾斑圓顎針魚的構造:長嘴、利齒,讓牠們可以輕易的咬住獵物。眼大而明亮,則讓牠在急流所形成的混亂中,還可以視若無阻。身體細長、流線,骨骼堅硬,這些都讓尾斑圓顎針魚游速更快,可以在瞬間發動致命的一擊。與水色一體的體色,讓牠可以肆無忌憚的進行獵殺行動,而不必太過顧慮來自水面外的「天外敵人」。

尾斑圓顎針魚以三、五條成一群,順著潮水而上,到處覓食。牠們的攻擊對象,通常是由小型魚所構成的小魚群、受困礁石上落單的彈塗魚等。筆者就曾經目睹,三、五條尾斑圓顎針魚,圍繞著一群小型魚,進行獵殺行動。有時為了越過由排水口附近的急流,牠們會先游到急流的頂端,再橫越急流,最後在水流的帶動下,正好可以接近魚群。筆者也曾經看見幾隻尾斑圓顎針魚,圍著礁石四周靜待海水漲高,就等著受困礁石上的彈塗魚被海水淹沒時,瞬間發動致命的一擊。通常速度快的精準獵殺者,就能享有美食大餐。這樣的獵殺行動,每天上演在潮水上漲時分。

每當潮水緩慢上漲時,幾條細長的身影總是在波光粼粼之中,無聲無息的來回巡弋於紅樹林之間。如果讀者有機會目睹這大自然的驚異奇景時,請暗自喝采;切莫鼓譟歡呼、或從中作梗。畢竟人類是所有物種的天敵,即便如尾斑圓顎針魚這類的天生殺手,也難以與人類抗衡。雖然這類魚的骨粗、刺多、肉色青綠,很少成為人類的桌上佳餚。但隨著沿海的污染、環境的破壞,相較讀者年幼時所看到成百上千的壯觀,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