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土地公廟前的普渡桌
金門鄉鎮各村落七月普渡的時間都不同,以前戰地政務時期,政府規定七月只能統一於七月初一、七月十五及月尾三次祭拜普渡公,後來戰地政務解除了,於是各鄉鎮紛紛回到原來普渡的日期,我的娘家在金城的北門,普渡日期在農曆七月十六。
今年的普渡,去看普渡桌時,我們的管理委員會的人員,忙著招呼來喝一杯烏梅+檸檬汁,清涼解渴,真的是透心涼!接著,我第一次發現有用小巧的插香座,如此巧思又實用,真的非常有創意,還有充滿藝術的作品:八大八小,管理委員告訴我是請餐廳的主廚專門精心設計製作的,真的是栩栩如生,叫人目不轉睛,就這樣被迷住了!
這時巧遇博士班的學長專程從台灣回來,說他一直念念不忘小時候看普渡桌的印象,但回來之後又不知道哪裡有?於是找了一位從事導遊的朋友帶路,正好都是好朋友,於是我分享金城地區北門是十六,東門十七,這時我們北門負責普渡事宜的管理人員插進來說西門是廿六,我接著說瓊林是十九,普渡桌也很值得觀察,歡迎他屆時可以到瓊林了解一下普渡的文化。
現場也有人專門來拍照,巧的是總兵署的夜間解說導覽人員帶著遊客也來觀察在地的普渡文化,我們的管理委員十分好客,立即招呼大家停下腳步,喝一杯烏梅汁,我覺得好感動,觀光的金門,就是要結合文化的金門,才會這樣透心涼,這樣溫暖人心。
幸運的再遇到金門在地的文史工作者葉老師,他解說八大是要包含天上飛的龍鳳、水裡游的鴛鴦、還有山裡跑的虎、豹、獅、象,八小則用肉類即可,今年負責的師傅十分有想法,每一個都活靈活現,非常的吸睛,我拍得停不下來,接著葉老師告訴我北門土地公廟前這一處的普渡桌,特別的是,像今年有兩份八大八小,一份是管理委員會備的,另一份是那一家有生兒子出的,所以大家也是開心的參與,因為添丁是值得分享的。
接著遇到表嫂也來拜觀音嬤,我們有機會交流,我分享表姨的故事,她總喚我的小名,說她小時候七月就一直等十六,說要去北門給北門姑請,表嫂說她要叫大姨,是她婆婆的姐姐,腦筋非常好,說她比較好命,但她的婆婆就從年輕一直操持家務與農活,我說那個年代的婆婆媽媽大部分都非常的勞碌,上山下海、風中雨裡,手都長繭,腳底都是磨出泡,我還和表哥說起自己還在古寧頭工作的時候,有一次遊客來,就問哪裡來,結果是我們在地的鄉親,我開心的問哪一個村莊,他一說我就說我的舅婆也住哪裡,哪裡知道彷彿大水沖倒龍王廟一般,一家人不認識一家人,原來眼前就是舅婆的兒子,我要喊表舅的啦!
接著看到牆上有公佈添緣的名單,我想到前些日子有收到管理委員會每家戶送一份收支營運的經費表,並且附了剪報,是本會把香油錢捐給家扶中心,我說起時,表哥立即接口說有啦,報紙都有報導,我覺得與有榮焉,關心社會、關愛人群,我的社區也不落人後,金門處處飄著文化香,愛心與善念更是盈盈在我們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