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從龍富,無從龍厝
壹、萬般為腹肚
金門島幅員狹小,土壤貧瘠,土地的生產力低下,隨著移民的墾耕,林相破壞,導致風沙飄壓,加以自明清以來,倭寇、海盜、兵災戰禍交相侵逼,一般居民的生活極為清苦。成書於十六世紀末葉的︽滄海紀遺︾說:「民之有常業者無幾」,約三百年後的︽金門志︾記:「浯江瘠土,所產地瓜,不足供食。」「又山皆童,芻薪自漳州載至。」,民國四十八年的︽新金門志︾則載:「近世紀之中國人,本已小貧大貧,而金門之貧尤大。」
「千般為食苦,萬般為腹肚」,往昔農民終日汲汲碌碌,能圖得一家溫飽,已屬萬幸,建一棟住屋,所費不貲,往往需二、三代人之辛苦點滴攢積,始克有成,至於豪宅大廈之建,則非鉅富莫屬。
大抵上,往昔金門能晉升富裕之家者,有的以耕讀起家,在科舉仕宦有所成就者,或往大陸或移居海外,朝經商之路發展,一旦奮鬥有成,衣錦還鄉,往往聘請匠師,選購上等建材,在故里建一美輪美奐的住屋,做為財富與身份地位的象徵,此等建築吸引眾人歆羡的目光與品評的焦點。
金門民間流傳數則「有:::富,無:::厝」的俗語,意思是說雖然有像某村(人)一樣的財富,但卻沒有像該村(人)一樣的宅第,即強調該村(人)宅第之獨一無二,這些俗語正可反映出金門的史地意涵與價值觀。
貳、「有:::富,無:::厝」之俗語
一、「有水頭富,無水頭厝」
金門有兩個臨海的聚落,皆名叫水頭,為區別起見,在東半島者名為「後水頭」,西半島者叫「前水頭」,均屬黃姓為主的血緣聚落,本俗語係指前水頭而言。
據︽金水黃氏族譜︾記載:前水頭黃氏始族黃仲卿,諱輔,元朝元祐二年(西元一三一五年)乙卯科進士,遁世不居,始遷金門前水頭,傳至十一、十二世時,正逢清康熙三年金門被迫遷界,部份黃氏族人遷至漳州,展界後並未返回水頭故里。
清乾隆年間,大清國勢達於鼎盛,前水頭黃氏長房小宗派十三、十四世,其中不乏自營商船,販運於大陸南北,因而致富者,最富盛名的是十三世的船王黃俊,諱汝試,擁有財產百萬,在水頭中界建書齋名為「酉堂」,亭台樓榭,規模宏偉。同為十三世的黃涵,諱汝標,有「經天緯地之才,富甲於漳,家資百萬」,建黃氏小宗祠於中界,稱為「世澤堂」,建材十分講究,選用福州杉木,泉州花崗石,據傳為求精雕細琢,工匠以一斗石粉,可換一斗銀兩,黃涵又構建黃氏大宗祠之後進,而黃俊則續建前進,族裔稱黃俊為酉堂百萬祖,外人則稱為黃百萬。
黃俊之長兄黃祈,諱汝高,乾隆時建書齋「四維堂」,經濟情況不錯,生有四子,依序是秦、楚、魏、吳。長子黃秦是太學生,商賈於杭州,次子黃楚,見其叔父黃俊居奇致富,遂生乘風破浪之志,十五歲時便隨黃俊北上行商,一年已獲利可觀,便也自營商船,貿易於天津、錦州間,富裕後捐官同知,並為其父捐得敕贈儒林郎之銜,黃楚亦建書齋,名為「怡齋」。
黃秦僅三十四歲便過逝,次子紹光,邑庠生,建書齋名為「卓齋」,與其叔父楚、魏、吳等人,約於乾隆三十九至四十三年間(西元一七七四至一七七八年),共同在前水頭黃厝頂建九棟雙落大厝,排列整齊,據聞擇同一時辰上樑十八支,時人有「洋船十八艘,錢銀壓斷樓椽」來讚譽水頭商船之多與營商致富之情況,亦以「有水頭富,無水頭厝」來描述水頭厝之盛況。
水頭人於乾隆年間富裕之時,也了解教育的重要,故設書齋多間,教育提升族人知識與素質,使水頭贏得了「文理鄉」的美譽。(參考:︽金水黃氏族譜︾及訪問黃啟政先生)
二、「有青岐富、無青岐厝」
青岐是烈嶼(小金門)最大的聚落,居民以洪姓為主,洪氏開基始祖於宋末自南安英內遷來此地,逐漸繁衍滋大,之後又有李、葉等姓加入。
為了查明此句俗語的意涵,特地造訪青岐,獲得另一句俗諺「青岐祖厝、羅厝宮」,意指青岐的洪氏宗祠(祖厝)和羅厝的媽祖宮(西湖古廟),在烈嶼地區的宗祠和寺廟中,其規模或精緻度皆名列前茅的。
另有一首歌謠云:「:::上林蚵仔埕,上庫曬鹽埕,青岐大石埕。」,住在青岐二十二號的洪葉羡女士表示,歌謠中的青岐大石埕指的正是她們家的門口埕,本宅原為雙落加右護厝的大宅第,大九架的格局,高大又寬敞,第二進後尚有一列較低矮的橫向住屋,作為倉儲和長工的住所,也可以說是三落大厝加右護厝,且門口埕鋪設石磉,顯然某一代祖先是好額人(有錢人家)。
洪女士接著說:二十二號兩側住屋原都是雙落加左護厝,三棟住宅的門口埕以前均鋪設長條石磉,此三戶人家年節時在右側的雙落祭拜「五祧祖」,此宅門口埕上設有一付石旗竿,往昔竊盜犯會被綁在旗竿上,受眾人的指責,但民國三十九年國軍強行將門口埕的石磉和旗竿挖走,二十二號的前落和另二間的護厝也被拆掉,如今看不到「青岐大石埕」了。
青岐洪氏族譜已佚失,難以查明此三棟大厝建於何時?何人所建?既設石旗竿,推斷必屬中舉仕宦人家,有待進一步考證。
從青岐二十二號殘存的第二落建築來看,高大寬敞中展露出粗獷厚實豪邁的氛圍,具有清代前期建築之風格特徵,與前水頭黃厝頂十八間建築手法雷同。
現存烈嶼規模最大的古庴為上庫的吳秀才厝,係建於道光末年(約西元一八四○年),規模裝飾盛於青岐的洪宅,推測「有青岐富,無青岐厝」之俗語約形成於清乾隆年間。(訪問洪葉羡女士)
三、「有從龍富,無從龍厝」
本句俗語僅強調單一人物周從龍的宅第,流傳於浦邊六甲一帶,由於周從龍之厝已倒塌將盡,故僅有少數耆老熟知此俗語所指為何。
︽金門志︾記載於道光年間,周史雲曾捐貲給砂美金山書院做祭費,周史雲即周從龍,又名周龍,生於清嘉慶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一六年),卒於咸豐十一年(西元一八六一年),得年四十五歲。
周從龍之富源自其祖父周弁(茂川),周弁生於乾隆三十四年(西元一七六九年),卒於道光二十三年(西元一八四三年),在嘉慶道光年間,周弁承典了至少一一七筆田地,三筆鹽埕和三間厝宅,今周宅保存有數塊大型青花瓷盤,盤底燒製周弁的名字,可見當時確是極富有。在嘉慶年間周弁先建雙落大厝一座,隨著財富之增加,道光時又增建第三進,並在三落大厝的右前建一呈L型的五間住屋,做為長工之住所,後來又加建三落右側的陡歸,今編為浦邊九十五號,列為縣定古蹟。
周家之產業採長子繼承制,周弁長子周高堂逝於道光二十年,三年後周弁亦去世,周高堂之長子周從龍繼承家業,又在周宅左前方另建一棟三落大厝,據當地耆老陳述,此宅規模宏大,構工十分精緻,前落簷口設倒吊蓮裝飾,此宅完成於周從龍之時,約道光二十三年之後。
可惜周家之富從周弁算起,約維持半世紀之久,便迅即中落,據傳因某一子 嗣嗜食鴉片,田園一再典當,約清末民初,頗富盛名的從龍厝也典當給外人,由於沒妥善的照料,民國五十年代三落大厝日漸傾圮,今殘存後落,為「有從龍富,無從龍厝」做一無言的見證。(參考:︽浦邊周宅調查研究暨修護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