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戰地金門史話》動盪時局開啟了軍管時代

發布日期:
作者: 董群廉。
點閱率:1,758
字型大小:

軍方又大量動員民工,拆屋及搬運石塊,構築機場。據張榮強先生口述:「三十八年三、四月間,中央為應戰備之需,原令空工三營構築五里埔機場,湯恩伯總司令於九月下旬派員檢驗,結果不合格,限期十天內完成,那時大、小嶝已淪陷,軍事已經非常緊急,因此動員沙美全鄉(轄現在金沙、金湖兩鎮轄區)十一保自衛隊員(編者:名稱待查)五千多名,在機場附近拆挖廢屋、舊牆石塊;下坑(今夏興)四、五十棟三落大厝,因急需石塊,因而全部被拆毀。」

整個戰役前後,軍方動員民眾的情形處處可見,但在官方的檔案及官修戰史中卻不提支言片語,顯然忽視金門民眾的犧牲和對國家的貢獻。

  四、動盪時局開啟了軍管時代

  民國三十八年初起,撤到金門部隊與日俱增,那時運補不及,籌借軍需物質的責任就落在地方首長及鄉紳的身上,部隊缺的東西就向他們提出,造成這些人極大的壓力。楊金柱先生回憶說:「民國三十七、八年間,大陸發生國共內戰,國軍部隊即陸陸續續湧入金門,許多自大陸撤退來金的部隊,什麼也沒帶,即缺糧,也缺草,於是就找地方鄉紳及保、甲長設法;沒碗沒筷,找保、甲長設法;少桌椅,少工具,也是找保、甲長想辦法,當然保、甲長家中不可能什麼東西都有,最後還是分派到各家戶。」

住榜林村的許加壯先生回憶說:「民國三十八年國軍撤退來金門,指派陳玉堂接任縣長,但縣長的責任之一就是籌借軍需物質,部隊需要什麼,直接要求縣長提供,縣長再依部隊的需求數量平均分配到下級單位及各家戶,徵集到的東西再繳給部隊。在地方部隊的需求一般都直接找保、甲長,例如部隊需要門板,保、甲長就得徵集門板。部隊初到金門,因為沒有足夠的軍營容納,所以都借宿在民房,軍官住在廂房,士官以下則集中住在民房的大廳,但需要門板、長條椅舖床,所以就要求保、甲長徵集門板、長條椅;軍事緊急,為構築防禦工事,又徵集門板。」

「還有,金門不產煤(四十多年才發現有泥煤),又缺乏樹木可供砍伐來充當燃料;早先金門的燃料、木柴是從大陸進口的,鄉下農家都是砍除雜草及利用麥稈等作物稈莖曬乾當作燃料。部隊初到金門,煮飯需要燃料,於是向村徵集燃料,保、甲長依數量平均分配到各家戶,每一家戶提供一定數量的雜草;有時徵集的燃料不敷所需,就連神主牌也拿去當柴火燒。」

住小金門青岐村的洪福田先生回憶說:「那時我被派為青岐村的副村長,兼任青岐船伕隊的隊長。那時的派令是駐軍的營部直接發出的,我的工作是負責和部隊協調事情,部隊缺什麼、要什麼都找我代為張羅,部隊缺菜、缺柴都找我想辦法。民伕隊則負責軍需運補,船伕隊隊長則負責公差勤務派遣。廈門淪陷前,民伕隊時常被派到廈門(虎頭山腳下)運糧;廈門淪陷後,離島的運補成了主要的工作,我們青岐村負責運補的離島有復興嶼、大膽、二膽。那時本村的漁船很多,而且體形較大,船底漆成白色,可以到外海打魚,每一次出海可以放網三十張至五十張。部隊來了之後,這些船全被集中起來管制,稍後只留下較好的十八艘,供軍方運補離島之用,其餘的船隻全部拆毀,作為構築工事的木材。」

後來情勢愈來愈緊張,戰爭愈來愈逼近,攤派愈來愈急,很多保甲承受不住壓力,紛紛走避,李清泉先生回憶說:「當時保長都受不了壓力,紛紛走避他鄉,壯丁也跟著走避;即是負責派遣壯丁(人力)的幹事也派到手軟。」許加壯先生又說:「當然只要是部隊缺的東西就向行方首長提出,如此一而再,再而三,保、甲長也沒有辦法,有些保長也因受不了分派的壓力,最後都跑了,保長跑了,部隊就直接找甲長;而且如果不能及時提供所需,部隊有時還會自行強取。當然縣長陳玉堂也根本無法應付,受不了永無窮盡的分派壓力,只幹了一個多月就掛冠求去了。」

縣政府不勝負荷戰時的艱鉅任務,為提高行政職權,同時為了配合軍事需要,加強民眾組訓,於是廢縣制,行軍管,劃金東、金西和烈嶼三軍管區,下設民政處以理庶政,開啟金門的軍管時期。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