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值得學習的典範人物
常言道:「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在現今的臺灣社會,除了薪資福利的經濟誘因以外,坦白說,軍人恐怕不是多數人優先考慮的職業選擇。尤其是當過兵的人,看過軍隊內部的真實面:基層部隊的資源經常不足,讓人有「乞丐兵」的感嘆;某些上級長官因為怕事、不想出包,下達的命令徒增基層部隊困擾,甚至是荒謬可笑,更加深許多人對於軍隊的負面觀感。
最令人失望的是,少數軍人的心態,無論是資深或資淺,這些人打混摸魚,遇到事情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在部隊裡撐過一天算一天,等待退伍那天到來。於是軍隊成為大染缸,為了排解部隊生活的苦悶無聊,有人在同袍的慫恿下第一次抽菸,甚至成了菸癮;為了在高壓的封閉環境下生存,一些人則學會應付上級、敷衍了事的投機技巧;還有更多人在這個大染缸中,虛度他們的青春。
身處在這樣的環境裡,向下沉淪很容易,向上提升卻很困難。想要向上提升,我發現有一個關鍵方法,就是找到值得學習的典範人物,以此為標竿,汲取對方優點,激發出自己的熱情,一點一滴的進步,一步一步的提升。
在入伍前,我廣泛請問身邊當過兵的人,希望他們以過來人的身分,給我一些建議。幸運的是,在入伍之前,我就找到值得效法的典範人物—他是我打從心裡敬佩的預官學弟。這位學弟碩士還沒畢業,就先休學去服兵役,他考上步兵預官,為了接受挑戰與磨練,他自願到外島服役,後來分發至小金門當少尉排長。一般人當兵只想要「事情少、離家近」,很少人會想主動去外島,忍受長期離家之苦,這是很不簡單、甚至違反人性的決定,卻也可以看出學弟不是泛泛之輩。
學弟告訴我,大頭兵只要接受長官命令,去做事就好,不需要思考,把事情做完就算完成自己的本份,自己可以掌握的空間不多,所以才有當兵「當久會變笨」的說法。他認為相對於當大頭兵,選擇當預官是難得的挑戰,也是難得的機會,讓自己學習如何領導與組織一個團隊,可以思考與學習許多事情。從領導的過程會發現自己的缺點,可能是懦弱,或是缺乏魄力,如果能克服這些缺點,這段服兵役的經歷就值回票價。
若把自己當成「不願役」,凡事都不願意,做事的時候混水摸魚,軍官本職學能的基礎沒有打穩,在部隊就會越來越辛苦,甚至被士官、老兵欺負,讓人看不起。學弟則不然,他要求自己做事要跟軍校正期生一樣好,而且只要時間再多一點,他有信心做得比他們強,這種心態令人佩服。
學弟說:「物以類聚,保持樂觀與負責的精神,以誠待人,在軍中也容易遇到相同特質的伙伴;每個人只要將每件事情都認真去做,我們的社會就會有朝氣,國家就有力量。」
在進入部隊後,這段話在我心中逐漸發酵,給我很大的啟發,讓我見識到正面思考的力量。我們既然無力改變大環境,那就應該嘗試改變自己的心態,正面一點,主動一點。學弟說得沒錯,我在軍隊的經驗也驗證「物以類聚」的道理,如果自己表現出正面思考的態度,這種態度會形成一股力量,在軍中就容易吸引到相同特質的伙伴,成為互相支持下去的助力。
更難得的是,這段話不只是「獨善其身」,還有「兼善天下」的胸懷。許多人當兵只顧好自己,卻忘了軍隊本是這個社會的穩定力量。《成功嶺之歌》有一段歌詞是:「我們在成功嶺上,擔當國家興亡。」軍人的基本價值,就是承擔國家的興亡之責。如果我們在軍中能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本身就很有意義,能為國家社會帶來一點一滴的正面影響。
同樣都是在軍隊任職,少數人是用打混摸魚的心態過日子,如果想要跟別人有不一樣的收穫,本身心態很重要,抱持什麼樣的態度,很大程度決定在軍隊能有什麼收穫。
從入伍前開始尋找自己心目中的典範人物,最好是身邊認識的人,也許是學校的教官或學長,這種真實的啟發作用,是書本或電視沒有的。進入軍隊後,更應該仔細觀察身邊的長官或同袍,也許值得學習的對象不多,但總會找到一兩位足以成為學習標竿的人物,想要學習他們的人格與作為。以典範人物來勉勵自己,這是脫離平庸,向上提升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