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戰地金門史話》軍事幹部取代行政幹部

發布日期:
作者: 董群廉。
點閱率:1,043
字型大小:

符文敏先生回憶說:「四十年元月,李德廉接替沈敏出任金門行政公署行政長,李行政長是我們「怒潮學校」的老師,他非常照顧學生,知道部隊升遷管道壅塞,佔缺非常不容易,剛好那時金門缺少基層幹部,因此把我們從部隊抽調出來,轉任村里幹部,來負擔基層行政工作。」「我那時的工作除了民防訓練外,還要教唱軍歌,督導任務隊的識字教育,那時任務隊員大都不識字,為了灌輸他們國家民族的觀念,宣揚反共抗俄的政策,堅定他們反共必勝的信心,所以強制任務隊員集中受教,一般都在夜間舉行,由國小教師或部隊幹部負責教授,使用國民小學的教材;還教授三民主義、地方自治等政治教材,這些教材都是上級頒發的。」

邱仕財先生對掃盲運動也有深刻的回憶:「民國三十九年底我調水頭村指導員,任內記憶較為深刻的事是掃除文盲運動。那時任務隊員大都不識字,上級為了掃除文盲,同時提升任務隊員的學習效果,貫輸反共抗俄的觀念,因而利用晚上教導任務隊讀書識字,聘請小學教師和部隊幹部擔任教官。大概是一禮拜上課一、二次,當時是選擇農閒的季節,將任務隊集合起來,教導他們識字。除部定之小學教材外,還灌輸一些反共抗俄及保密防諜的觀念。我在水頭擔任村指導員時,上課時間一到,我就把任務隊、婦女隊隊員集合,然後親自帶到學校,交給負責教學的校長、老師,我則坐在教室後排,督導他們學習。那時很多婦女為免除出操訓練,參加的學員特別多。」

任務隊的勤務最煩的一項要算是環境衛生的打掃,村指導員和民眾的關係變得非常緊張,根據張奇才先生回憶說:「早期軍隊借住在民房,『軍民一家』的情形很普遍,但憑良心說,民眾的衛生習慣很不好,不但家禽養在家裡,甚至豬牛羊都養在家裡。為了維持戰力,上級很重視環境衛生,『村指導員』是命令的執行人,他每天都要檢查環境衛生,但民防隊員各為自己家庭的生計在打拚,何況扣除訓練、演習、集合及公差之外,那還有多餘的時間去整理環境,因此環境髒亂似乎是必然的,所以『村指導員』走到那裡就罵到那裡,他罵到那裡任務(民防)隊員才跟著做到那裡。他和民眾的關係變得非常緊張,也成為民眾抱怨的對象。並非百姓不罵不做,而是時間太少了,那時候民眾根本沒有衛生的知識,他們直覺填飽家人的肚皮遠比環境的衛生重要多了。後來,『村指導員』將全村的區域平均分發給每一位隊員一塊責任區,隊員沒有空時,由家人來負責打掃,制度的改變,也使得工作得以順利推展。」

就村指導員的素質來說,張奇才先生說:「這些『村指導員』有的很不錯,有的則大字不識一字,是標準的老粗。」曾在民國四十三年至四十六年擔任軍事科長的徐榮祥先生回憶說:「那時候指導員也沒有制度化,就待遇來說是有一定的標準;就資格來說,符合任用資格者就送銓敘部銓敘,不符合任用資格條件的由縣政府審查,經過審查,按照一定等級發給他們薪資。現在公務人員,如果沒有公務人員任用資格是不可能幹的,但是那個時候要你幹,你就得幹;不讓你幹,就是有資格也不能幹。老實說,當時人事制度很不很健全,但工作還是不受影響。」

村指導員取代了保甲長,但也減輕保甲長的責任,上級的一些攤派也由他來承受,上級的命令也由他來執行,他也成為百姓抱怨的眾矢之的。張奇才先生回憶說:「民國三十八年大部隊剛到金門,因為運補不及,於是向民眾攤派糧草,徵集建材,那時都直接找保長、甲長及街長,這些基層幹部遂成為抱怨的對象,因此造成這些人心理沈重的負擔,許多人因此棄職潛逃,行政事務嚴重停滯。現在改由『村指導員』承受,民眾的怨氣因而轉移,這些『村指導員』執行命令絕不手軟,不講情面,命令下達必定奉行到底,有些『村指導員』更因品德和操守問題,更造成百姓抱怨的眾矢之的,很多民眾因此私下稱「指導員」為『死不完』(閩南語取其諧音相近)。」「『村指導員』因個人的特質以及執行命令的態度,村民的反應極為不同,有的反應很好,有的則反應不佳。不過他長期住在村裡,相處久了也培養出濃厚的感情,大家都能夠相互了解,所以村民也能夠配合。」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