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感恩的故事》豬舍

發布日期:
作者: 王浪塵。
點閱率:1,226

「哇!好臭。」每當走過這個地方小孩們總是這般的嚷嚷著。我並不想去對他們述訴童年的種種,畢竟那年代和現在他們的生活水平之間的落差太大,我不想也不能要求他們去理解,我為何嗅覺失靈的原因在走過這個地方的時候。

轉眼已屆不惑之年;太多的回憶總會在這個地方勾起,對於小時候務農的我們,它曾是我家的保險庫和聚財屋;養豬對於一家十餘口人的我們,那是每年註冊費與年節開銷的最大支柱。而放學後挨家挨戶去挑餿水該是我們兄弟第一份職業,喬光水果行、電信局、郵局::::均有我們兄弟的足跡。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從兩人扛一桶「一根扁擔中間吊著四方長形的筍桶,兩兄弟一前一後的扛回家。」到一人挑一擔。從模範街後挑餿水到鎮公所後方約五百公尺的地方餵豬,從中間休息數次讓肩膀呼吸一下,到能一路不用休息挑到底已是幾個寒暑。從桶繩要繞兩圈挑起來才能離地到不用,一批批的衣食父母換得我們的成長。隨著鄰居生活的富裕不養豬時我家買的豬舍增至八間,除了一間作為牛舍兩間放置寒冬時的牛飼料「花生藤和地瓜藤」其餘的就是養豬。餿水、菜葉、地瓜皮、蕪菁:::取代了養豬專用的飼料。在這個時節母親會在豬舍旁種幾株南瓜,將瓜藤架上豬舍頂,夏季一到豬舍的水泥瓦上滿滿的南瓜葉,不但豬舍有隔熱的效果,結實纍纍的南瓜更是我們幼時餐桌上的佳餚。在當時豬屎豬尿是農作物肥料的大宗,肥粉只是配角「因為要發錢買」。地瓜、玉米、高粱:::收成全仰賴它們。而我們就在那一排排豬舍旁走過了我們的童年,而那熟悉的味道在我離開金門之後才消失在生活中,十餘年前回到金門時,我路過此地時還曾佇足許久,事隔多年後的大溝「昔日金城鎮公所後方的稱呼。因當時該地為運輸連,為作掩護以防砲擊將營區挖低,故有此俗稱。」的駐軍早已撤離。軍營房舍早已拆除,紅土操場成了清潔隊和環保垃圾回收的地方。滿地的廢紙箱和數輛的垃圾車取代了當年的卡車和軍隊。轉彎處彈藥庫旁的小路早已不見了,通往豬舍的道路是以前軍用卡車專用的那條斜坡,唯一不變的還是那一排排的豬舍,豬舍旁的幼小的苦苓樹如今竟長到了二樓那般的高,讓人感覺昔日的豬舍矮了很多。水泥瓦在歲月的洗禮下烏黑得可以,用殘破老舊來形容它們會較為貼切。昔日的養豬戶都棄養了,只剩呆叔仔兩老還每天推著手推車養著幾頭豬,但那種如作運動一般的心情是我們當年所不曾有的。或許是不堪使用,呆叔仔在破瓦上加層了鐵皮,我想現在應該沒有人再在印製這種水泥瓦了吧?而它坐北朝南的建築智慧我竟是在多年以後才發覺的。旁邊新建的一排三樓洋房,相形之下豬舍真的更老舊了,唯一不變的還是那個味道,我在想這和那排洋房到目前還沒人入住是否和它有關係?而當年第一戶在豬舍附近「現今工業區」落腳的朝查叔,早在數年前回到榜林老家蓋了新屋,但每天在這裡依然會瞧見他黝黑得發亮的身影,當年的黑朝查如今老當益壯。那畝田還是整理得井然有序,豬舍後方新舖的RC道路旁芋葉高過我頭頂的芋頭就是他種的。我曾想過那是否也是豬屎豬尿的傑作,然而他昔日居住的瓦房和相連的豬舍,如今豬去舍空,井上的枷拉「滑輪」柱子仍然佇立,只是抽水馬達取代了當年的漏桶「現今澆花的桶子相似」,以前餵豬洗豬舍的水都是在這口井提的,那井井水依然清涼。朝查叔燦爛笑容下雪白的牙潔白得令我懷疑,在使用了八十幾年後那牙會那樣的漂亮?忘了問他是否是用這井水刷牙的。

兒孫成群衣食富裕的他和老伴每天還是從榜林新居走路來這裡,這是他們打發時間的方式。但我了解那份對這塊土地的情感才是難以割捨的主因;這塊土地和他一起養活了一家老小,走過了戰亂和多少的悲喜歲月,這裡寫滿著他年輕時的點點滴滴,記錄了太多兒女的成長記憶,那心情應該就像我對那豬舍難以釋懷的感覺是一樣的,因為它貯藏的不只是記憶更有一份深深感激的心,專業的飼養和環保意識的抬頭,零星的養豬戶在不符經濟效益及鄉村整建的壓力下,老舊的豬舍多數早就功成身退,而在鎮公所將這塊公有地出租給某家石材廠後,拆除也就是豬舍唯一的宿命,以後從這裡走過那味道將隨豬舍消失,但我知道再經過這裡時那影子會在腦海起浮,今天我不禁的多看了它一眼,或許有天我會再聞到那豬屎的味道,但它絕對不會有這裡的那種親切感,這點我是肯定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