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金門史話》戰時任務隊的編組與動員
當時政府鑑於大陸反共戰爭的失敗,部分原因係未動員民眾支援軍勤任務。所以開始組織民眾,務使「人人納入組織」,將男子十八歲至四十五歲納入編組,稱為任務隊;十八歲至三十五歲未婚女子編成婦女隊,十五歲以下至十二歲之少年為兒童隊,建立民防體系的雛型。
邱仕財先生回憶說:「民國三十九年,村指導員開始訓練任務隊。凡轄區內十八歲至四十五歲之男子分為擔架隊、輸送隊,協助軍隊運送彈藥、搶救傷患等任務。十六、十七歲及四十六至五十歲為護路隊,主要工作是道路的維護。此外,還有婦女隊、兒童隊及文教隊。任務隊的編組大約每班十人,三個班組成一分隊,一分隊大約三十人,分隊長選派優秀隊員出任;分隊以上為中隊,一中隊大約百餘人,中隊長由村指導員兼任。」
民國三十九年,組織日益嚴密,將民眾分區組織救護、運輸、擔架、消防、護路、婦女、兒童、文教等八種戰時各種任務隊。一般民眾則簡稱為任務隊。民防隊一般業務由軍管區民政處軍事科負責管理,惟任務隊之指揮、訓練、運用仍由駐軍負責。行政公署成立後,一切管理指揮方式仍沿續過去,惟行政公署時常利用機會檢閱戰時任務隊。組訓工作平時由行政公署負責,金防部加以督導;戰時民防隊之運用,仍由金防部統一指揮。
任務隊主要負責運輸、擔架及各項軍勤任務,為應付戰爭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軍管區民政會議曾決議:各種戰時任務隊在大潮時集中控制四分之一,各區擔架應保持數目。戰時榮譽官兵之協助看護及茶飯之燒煮應由婦女隊負責辦理,俘匪茶飯之燒送由婦女隊負責辦理。
至於平時的動員方面,溫仕忠先生回憶說:「包括開路、搭橋、護路、挖壕溝、督建防空洞、造林、興修水利設施等。一般說來,金門的主要幹道都是部隊興築的,但部分支道則是利用民防隊開築的,例如珠山到官裡的公路,就是在我擔任珠山指導員時指揮任務隊完成的;開築公路遇有溝渠,就需搭橋;護路工作,金門早期的道路都沒有舖設柏油及水泥路面,每遇下大雨,路面就會被沖走流失,不利車輛行駛,所以編有護路隊,由十六至十七歲及四十六至五十歲之男子組成,負責道路及橋樑維護;挖掘壕溝,防備敵軍戰車進犯;督建防空壕,九三砲戰之前主要是防空,戰後偏重防砲;造林,每位隊員每年種五棵,必須負責存活,指導員要督導檢查、每村里及鄉鎮之間還有比賽。」
洪福田先生回憶說:「國共在金廈海峽對峙,軍方為因應戰時需要,將全島的壯丁全部納入編組,稱為任務隊,負責運輸、擔架及各項軍勤任務。記得三十八年底開始,我曾帶著村裡的壯丁幫部隊挖戰壕,這條戰壕從青岐烈女廟後方通到上庫村,溝寬約三、四公尺,深達十公尺,每天配合部隊要求的進度挖掘,工期持續了好幾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