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戰地金門史話》民伕隊的岸勤工作

發布日期:
作者: 董群廉。
點閱率:1,162
字型大小:

張寶順先生回憶說:「早期金門養騾馬的人很多,在任務編組時,飼養騾馬者被編入騾馬隊,騾馬隊員除了一般任務外,需要運輸或馱運東西時就會被徵調。例如后浦中正堂的運動場填土工程,就動用到我們這些騾馬隊,我們金寧鄉的騾馬隊全被調去馱運紅土,我們在現在華僑之家那個地方取土,再運到運動場,記得經過門柱時都要非常小心。另有一次,水頭到賢厝的那條公路拓寬工程,不知為何也調動我們金寧鄉的騾馬隊,我們奉令去支援馱土填路。這些工作都是輪流替換的,一直到工程完工,工作才告一段落。」「還有一次,國軍突擊南日島凱旋歸來,因為突擊部隊的駐地在盤山,所以村指導員特別派盤山村的騾馬隊前往水頭,一面歡迎這群英雄的凱歸,同時協助馱運裝備行李,這趟任務其實很輕鬆,因為騾馬很多,而需要馱運的行李很少,馱運最多的東西是米袋。」

軍方遇有重要節日也召集民眾參加各種集會活動,以堅定反共抗俄信念。每逢各種集會暨慶祝會或紀念會,由防衛部策動民眾及各種戰時任務隊參加,每戶至少一人,並適時舉行化裝遊行,藉以提高人民對國家之認識,加強反共抗俄之情緒。

民防隊很重要的一次動員是東山島突擊傷亡官兵的救護。民國四十二年七月十七日國軍突擊東山島,由於各軍種之間的協調不好,結果造成嚴重的死傷,十八日艦隊回航,運回眾多受傷的官兵及死屍,緊急動員全島的擔架隊,實施緊急救護,運送傷兵,輕傷者抬送五三醫院診治,重傷需要後送台灣醫治者直接抬至五里埔(東西村)舊機場上飛機。這次救護任務參與者眾,惟因受訪者的紀錄尚未整理完竣,僅暫以數語來加以說明。

楊金柱先生回憶說:「任務隊做工,時而挖戰壕,時而挖散兵坑,時而挖線溝,時而挖池塘,時而開道路,時而挖坑種樹,還有環境衛生的整理,攏攏總總加起來,一年做工的時間就去掉了半年,儘管不是每年都有這樣多的工作,但連同出操訓練、重點節日的巡邏、演習及臨時的集合待命時間,平均每一年奉獻給國家的時間,絕對超過半年以上,這些工作都是義務的,沒有工錢可以領的,而且工具要自備,伙食還要自理。」

李天平先生回憶說:「任務隊的軍勤任務很多,民眾的勞役很重,今天叫做這裡,明天又叫那裡,每天都叫不停,民防隊根本沒有自己的時間,那時公差勤務都是隨他分配的,可能這裡幾個,那裡幾個。」

總之,這些工作都是強制征集,國家並沒有支付任何薪資,也沒有給予任何補貼。當時任務隊如同當兵,軍令當前一時也不能耽擱,稍有遲到,責罵一頓是免不了的,稍嚴重者即送關禁閉,上級更常以法辦加以恐嚇。做工是家常便飯的事,但「吃自已的粥,做公家的代誌(事)」,金門的百姓至今仍抱怨不已。

八、民伕隊的岸勤工作

  任務隊的軍勤任務,還包括碼頭卸貨的工作。三十九年以後,台灣的運補物資源源而來,最主要的是部隊的軍需,如大米、麵粉、蔬菜、豬隻、雞鴨、煤炭及生活的日用品;構築工事所需的鋼筋、水泥也陸續運到。這時中共天天廣播要「攻打金門」、「血洗台灣」,國軍部隊忙於構築第一線工事和加強戰技操演,根本無暇於軍需的運補,於是將這項工作交付給任務隊,由任務隊組成民伕隊負責這項工作。

李清泉先生回憶說:「軍勤運輸工作主要就是擔任碼頭的搶運工作,搬運煤炭,米糧、彈藥:::等物質,有時在水頭,有時在料羅、新頭,那時是每個村莊輪流,每一位任務隊隊員都必須參加,每次一個星期,但是有錢人可以雇請人代理,沒錢者則必須親自前往。雇工是以次為單位,價碼則是以金仔計價,每次數兩。出任務時,每位隊員還要自備副食,早晚餐則回家吃自已。有一次(時間不記得了)本村的任務隊在料羅碼頭執行岸勤任務,在未獲告知下,船即緩緩啟動,原在船上出勤的隊員都趕緊跳入海中,不會游泳者還差點溺死,原來當時曾有謠言國軍準備從金門撤退,據傳撤退時要把金門的任務隊一併帶走。他們誤以為部隊要撤退,船要直接開往台灣,其實船是要開往烈嶼(小金門)運補。」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