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窗晨語》也是「下課十分鐘」
口沫橫飛的在台上「賣唱」了才不一會兒的功夫,瞧底下的小蘿蔔頭就開始坐立不安,眼睛直往教室窗外猛送秋波的模樣,經驗告訴我:快下課了。果不其然,「魔音」下課鐘響了,多少昏昏欲睡的「一條蟲」,此時突然甦醒過來,搖身一變為眼睛發亮的「一條龍」。班長一聲「起立」還沒喊完,那群男生早就手抱籃球,作勢往外衝,我想跑一百公尺的預備姿勢也不過如此。我的前腳尚未跨出教室,小蘿蔔頭們早就衝出教室,往籃球場飛奔而去了。教室裡剩下的大概就是教室電腦前一堆,你擠過來、我推過去搶打電腦遊戲的另類學生吧!再仔細一瞧,幾個較文靜的女生,三三兩兩仍坐在座位上聊天、看書、遐想;其他的再也找不到別的活動了。
籃球場上一群有著永遠用不完體力的男生在打球、練習投籃;走廊的轉角處突然衝出一個冒失鬼,立正後兩手在胸前相拍,嘴裡喃喃有詞,一看就知道他們在玩「紅綠燈」的遊戲。下課十分鐘,對老師而言,喘口氣都不夠的剎那,但對這群玩心尚重的學生而言,卻有如一世之久,投個籃、玩一會紅綠燈,都能讓他們心滿意足的帶著微笑去上下一堂課。
小學是在歐厝的愛華國小就讀的,五、六○年代的學校,運動場上沒有籃球場,教室內更沒有電腦。上課那「蠢蠢欲動」的光景比現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沒有聲光化電教具的輔 佐下,教師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否則真的難以吸引這群鄉味十足的孩子。
下課了,校園裡吱喳、喧鬧的「沸騰」景況,就不是現在可相提並論了。這邊一群蹲坐在走廊一角的,他們在玩撿石子,把一顆石子往上拋,在石子未落下的剎那,連忙拾起地上一堆的石子,再接住那落下的石子,那拋、撿的動作是配合得那麼的天衣無縫,乾淨俐落得讓人不覺要為之驚嘆。石子是從石堆裡挑撿回來的,最好是大小相同的七顆。手、眼、腦的協調練習,無怪乎以前孩子的眼中,總是透露著一份現今孩子身上找不到的慧黠。
操場的中間,是一群學生在玩踼毽子,中間站著是玩者,左踢一下、右踢一下,讓毽子在空中一上一下不落地,旁邊圍著一群幫他數的同伴,「一雙、兩雙、三雙:::」這樣一踢非百來「雙」,是不會換人的。毽子都是自已親手做的,有用塑膠袋摎成絲的,有拔公雞毛做的, 除了比手腳靈活外,當然動手做一個好的毽子也是制勝的秘訣。
一層一層的階梯,也是拍小球的好場所,一個五毛、一元的小塑膠球,彈跳起來可還真高,有時拍不見了,樹叢間、草皮裡還要讓人找半天呢!拍一下上一階梯,來來回回的上下樓梯,看誰的眼力好,看誰的力道拿捏得準,最後誰的「如來佛」手掌心能控制小球的,當然勝利非他莫屬了。
跑起步來滿口袋砰碰作響,是啥東東?不是銅板,是一口袋的彈珠。每人出一顆彈珠在寶地內,再用自己的王球,施展「彈指神功」的威力,把寶地內的彈珠打出來,誰打出來的,彈珠就歸誰。更可以在泥地上挖幾個洞,把彈珠彈進第一個洞後,再從第一個洞,彈到第二個洞,直到最後一個洞,再從最後一個洞彈回來,為了比準頭,趴在泥地上,衣服弄髒了算啥?誰贏了幾顆彈珠?才是大夥聚在一起討論的重點。
手腕上掛滿了一圈圈的裝飾品,不是銀手環,更不是金手鐲,是紅色、綠色、黃色的橡皮筋。找個角落坐下來,你出一條橡皮筋,我出一條橡皮筋,把它們揉成一團,然後你搓一下,我搓一下,看誰幸運的能把它們搓開,戰勝品就歸誰。
冬天時,冷颼颼的天氣最適合跳繩了,人手一繩,前跳、後跳,再來個前交叉跳、後交叉跳,變化多端的跳法,讓人為之刮目相看。除了獨樂樂外,有時好幾條小繩接連在一起,繩的兩端各一個人在甩繩子,大夥一起搶進繩內跳,誰踩到繩子就算出局,就要去甩繩子讓大家跳。經過這麼一個全身運動後,冷冰冰的小手也暖和起來了,穿再少的衣服也不怕冷了。沒有玩的「道具」,沒有關係,來個「搶金塊」遊戲,兵分兩國,誰能攻入他國地盤搶得「金塊」而歸,那就是英雄。當然你拉我的臂、我扯你的腿,在地上搶作一堆,沒有衣衫襤褸,那是看不出戰況之激烈的,所以沒有少許「暴力」傾向的人,是不玩此類遊戲的。不玩暴力遊戲,來玩個「老鷹抓小雞」,滿場刺耳的尖叫聲,把每個人的情緒都推到快樂的最高潮。
不玩遊戲的,村內小雜貨店有的是五顏六色的「再抽」零食,五角一抽,就有無窮搏大的機會,所以口袋永遠沒有半毛錢,全數繳交給了雜貨店的老板。店內看免錢的漫畫書豈能放過?機器人和阿金這回不知又要義助何人渡過難關、:::。下課十分鐘,足夠讓我們跑一趟雜貨店買十顆酸梅糖,瞟一眼漫畫書,再和隔壁班的阿花、阿美玩一回撿石子呢!
快樂的童年,盼望長大的童年,如今已成夢中回憶。看看當今孩子「黑白」的童年,再回首自己「彩色」的童年,真讓人不得不百感交集,悲喜從心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