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趟翟山海岸
在金門戒嚴的那個年代,海邊是被禁止進入的區域,對於海的記憶是和當年俗稱「老偶啊」的外省籍軍人到據點內玩耍才能有機會到海邊看看,再不,就是大小金門往返通船時海就在腳下。就這樣和海的極短暫接觸在那個困苦的年代也抵擋不住居民生活的需求,所以稍大後偶爾我們會和著長輩們一起摸黑到海邊撿「孤螺」,那個手電筒照著石頭縫拚命找螺、岸上軍人吹著哨子下海趕人的記憶彷彿就近在眼前。
對於家鄉所有的一切一直以來都覺得是那麼的理所當然,看到頹廢荒置的老房子覺得不捨和可惜;看到綠地綠樹愈來愈少,水泥建地愈來愈多,也只會私底下抱怨著,但日子還是就這樣過著,除了變少的軍人、數字變多的居住人口和一些最純樸的感覺好似離遠了些,這個地方看起來改變了也有些不變。只是這次跟著森堡議員的高難度挑戰之旅來到翟山走訪,聽到他問著大家金門本島的極南處是在哪裡時,一下子還真的讓人摸不著頭緒呢?這個從來不曾注意過的問題竟然真的考倒了現場許多在地人,你呢?你知道這個答案是甚麼嗎?也許我們大家都一樣,一直理所當然的生活在這塊土地上,覺得金門就是這個樣子,所以自然而然地也忽略掉對這塊土地更多的一些了解了。
其實「金門本島」最南處就在翟山沿岸的海岸線上,「翟山」舊名「賊山」因為在明清時代金門是廈漳泉出入的門戶,當年海寇最常從這片海域上岸,再由金門進犯到廈漳泉內陸一帶,所以此處才有「賊山」這個名字的由來。後來國軍進駐金門因感「賊」字不雅而將其改名為翟山,又因要以翟山和赤山此最南兩犄角處作為捍衛金門牢不可破的屏障點,因此將赤山垃圾場原名青尾山處改為「銅牆山」;將翟山改為「鐵壁山」,取其「銅牆、鐵壁」以捍衛料羅灣西南側海域,所以「賊山」、「翟山」、「鐵壁山」都算是同一個位置。
金門,每一寸土地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故事,講到翟山一樣有著屬於這片山頭的過去。「翟山」還有分「大翟山」和「小翟山」,用以前的話來講就是「大賊山」、「小賊山」。森堡說當初國軍為了西海岸軍事工程建構的需要,所以在翟山這個地方炸取了半片的山頭,將當地的花崗岩炸碎作為軍事上的使用,許多民眾也趁此之便前往這個地方撿取碎石物料做使用,不過因為在轟炸這片山頭的時候造成了當地居民生活上的極大不便,所以在居民的抗議下軍方最後不敵民意的聲浪,放棄了炸山取石的行動。如今依稀可從這片長滿雜草野樹的縫隙中看到當初被轟炸過現已成一片垂直的陡石峭壁,就這樣這片山頭也默默地記錄下了當初國軍就地取材過程中對當地環境造成的影響。
行程來到翟山石牌處,刻著翟山這兩字的石牌早已被野草覆蓋住,如果不是有人特地將雜草拔除應該也沒有人知道此處立了這塊牌石。其實不再呈現於眾人眼前的又何止這個石牌而已,曾經列為兵家重地的營區不也整個被世人遺忘,我想除了曾經在這個營區待過的士官兵會對這個地方還有懷念外,這裡也就像其他營區一樣默默地就被金門給遺忘拋棄了,哪想到這些軍事建築曾在金門的歷史過往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也是需要好好保存留給後代子孫做想念的啊!
在此處有個翟山連,連部裡面比較特殊的是有著四門的九零高砲和一門的三吋艦砲,翟山坑道的三吋艦砲是當初從船上拆下來後拿到岸上當岸砲打的,不過現在除了翟山坑道看得到外,翟山連裡面的四門高砲都已經被分解搬運走了。這些砲之所以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因為他們是打在坑道的岩盤裡面,漁村旁的一九二據點也是一樣打在岩盤,而外海的礁石就成了他們平常砲擊訓練的一個目標。
從翟山連連部的駐地我們順著路往大垵海岸的方向行走,在這裡用肉眼可以明顯的看到東碇島,金門從水頭到古崗這一帶的地理位置其實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東碇島,說起來也是亂不好意思的,我竟也是藉著這次的活動才知道東碇島的地理位置呢。在海岸的右前方位置有一大塊微凸的巨石名為南石磐,當退潮的時候是可以走到這個岸上的;但滿潮的時候呢就會和本島隔水相看變成了另一個小島,金門像這樣摩西分海的小島看來也是挺不少的呢。這海岸挺有意思的是在我娘家烈嶼沙溪的「破船頭」海岸有個「鳥嘴尾」,在古崗大垵海岸這裡一樣也有這樣的一個名字,當初也是衝著這個熟悉想要一窺一下兩地的「鳥嘴尾」有什麼差異而來參加這個活動。根據地方耆老所言,當初在這個岸邊有一塊巨大的岩石其名為「鳥嘴尾」,此巨岩有三、四層樓之高,後來國軍部隊來到金門後,因為這塊巨石太大太高擋住了往海邊方向的視野,也阻礙了射擊出口的路線所以被軍方用炸藥給炸掉了。現今旁邊有個「潮池」積了灘海水的大石頭就是當初炸「鳥嘴尾」掉下來的,至今還可以看到當初埋設炸藥時留下的雷管,可惜無緣見到當初「鳥嘴尾」那片巨大岩石的樣子,只能就就著森堡說的故事想像當初它屹立在此處時的雄偉畫面了。
隊伍一路浩浩蕩蕩地繼續往「陡沙仔」的方向邁進,在行進過程看到了一段和寒舍花島上一樣美的讓人想念的石頭,只是因著腳程只能快速通過不能細細觀賞,有著那麼一點可惜,不過,海在、石頭也在只要有心下次一樣可以再找時間回來走一回。關於「陡沙仔」,早年金門是個不毛之地飛砂走石的情形非常非常的嚴重,尤其在秋冬時分當東北季風往南側吹的時候就會將整片的風沙吹到昔果山、后湖、泗湖和古崗這一帶,也因此在金門本島最南端的古崗海岸便形成了這一道瀑布式的沙河。清末民初下南洋的大船沿著大陸棚的沿岸從東碇進入金廈門戶的時候,如何知道金門島的位置除了看南太武和北太武外就是以「陡沙仔」這一道沙子像瀑布似流洩的狀態就知道已經到金門了,這個時候船便會慢慢調整方向變成左轉進入金烈水道再前進到廈門港的深水碼頭。在當時那個年代的國際航線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只不過時過境遷現在的地形地景也因為從大陸撤退來金的國軍部隊在金門種植了很多樹木,所以整個大環境變得和以前已經不一樣,從此漫天沙土飛揚的的情形也就不復見了,如今這個位置依稀還可見沙堆的痕跡,比較諷刺的是如今此處遍布的保麗龍堆竟也形成了另一種人造的白色瀑布,不過百來載的時間,人類對地球的傷害竟然已經如此嚴重,時代的進步對於環境的傷害竟是如此嚴重真的讓人不勝唏噓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