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金門史話》軍民緊張關係到軍民一家
還有一些是語言不通產生的誤會。邱仕財先生回憶說:「早期金門百姓都飼養雞鴨作為副業。有一天,一位阿兵哥向一位阿嫂問:『阿嫂!阿嫂!有雞賣無?』阿嫂不懂國語,聽成『有GY(閩南語發音近似女性生殖器)無?』阿嫂非常氣憤,立即上前摑了阿兵哥一巴掌,於是造成軍民糾紛。事情傳到村公所,我立刻趕到現場,我首先問阿兵哥為何事爭吵?阿兵哥說:『阿嫂打我。』我問阿嫂:『你為什麼打他?』阿嫂說:『伊(他)天殺呀!伊(他)夭壽呀!竟然問我有沒有GY無?』」
世局實在太亂了,遇到戰爭百姓真的沒有辦法,不論問題出在何處,最初部隊給百姓的印象的確有些不好;不過隨著局勢的穩定,各項制度逐漸上軌道後,軍紀也日趨轉好,部隊的許多愛民助民舉動,民眾對部隊的觀感才逐漸改變。
黃平生先生回憶說:「民國三十七、八年,國軍部隊進駐金門時,我已經十一歲。最早來的是空衛部隊,其後有子程、子健部隊,青年軍,還有一些雜牌軍隊,當時部隊都借住在民房,部隊的物質條件很差,因為運補不及,吃的、穿的都很不好,軍服是土黃色的,衣料很差。部隊因管理不嚴,軍紀感覺很亂;加上防務上的需要,全島大興工事,因為沒有鋼筋、水泥,只好強拆民房、門板,結果招來很多民怨。」「古寧頭大捷之後,後方的運補漸趨正常,部隊的生活大幅改善,部隊吃的是白米飯;反觀,百姓那時的主食還是地瓜粥,記得我十二、三歲時,也曾等候部隊用完餐後,討些大米飯回家吃。」
黃錫安先生回憶小時候說:「那時部隊都借住在民宅,我家的大廳不但讓給阿兵哥住,廚房也借給阿兵哥煮飯;我小時候則時常吃阿兵哥的剩飯、剩菜,最喜歡吃部隊剩下來的鍋巴;這些剩餘物資對我小時候的生活確實改善很多,那時的軍民的關係非常密切,幾乎是不可分離的。」
胡璉將軍同時教育民敬軍,軍愛民,塑造國軍的良好形象。楊世英先生回憶說:「早期金門很多人靠僑匯生活,自廈門淪陷後,僑匯中斷,很多人生活失去依靠,特別是許多孤苦老人,因無謀生能力,又只有自己一人,沒有人照顧,生活遂陷於困境。於是他(胡璉司令官)規定駐地部隊必須提供三餐,並負責照料這些老人生活。」
鄭世華先生回憶說:「部隊剛到的時候,因為兵荒馬亂,所以部隊軍紀稍為亂些,稍後部隊管理逐漸上了軌道,軍紀就也大幅改善。孤苦無依生活有困難的老人,部隊官兵會主動提供三餐及生活上必要的照料。當時部隊都住在民房,由於朝夕相處,也培養出軍民感情,有『軍民一家』的感覺。但軍民磨擦的小糾紛是難免的,不過因連部有連指導員,營部有營指導員,由村指導員出面協調,問題並不難解決。」
更重要的原因是司令官非常重視軍民的糾紛問題。根據邱仕財先生回憶:「國軍初駐金門,軍隊派系很多,紀律尚非嚴整,軍紀有些不好,軍民糾紛很多。胡璉擔任司令官後,規定部隊如有違法犯紀情事,要求我們村指導員必須立即向上級反映,司令官也會立刻查辦;司令官還召集我們行政幹部開會,每月一次,我們都能當面向司令官反應基層的情形。」
有人則強調劉玉章任內強力整頓軍紀,鄭慶利先生回憶說:「胡璉任司令官,軍紀已較前好了很多,但個別的案件還是不能避免,像偷拔菜,偷挖地瓜,偷捉雞,甚至還有強暴金門婦女的案件發生。那時的部隊都是一些年輕的小伙子,生理上的需求,根本無從禁止,金門的婦女在山上或在家中都有被侵犯的案例。劉玉章時期規定強暴犯先斬後奏,先槍決了再報國防部。劉玉章的軍紀特嚴,要不是劉玉章,部隊不知道會有多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