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戰地金門史話》金門百姓的「胡司令官」

發布日期:
作者: 董群廉。
點閱率:1,316
字型大小:

這樣的成果其實得來不易,若非真心誠意,在那樣艱困的環境下,那還能顧及民眾的感受,爭取到百姓的向心力。他的愛民措施不勝枚舉,至今仍受人津津樂道的作為還有舉手搭軍車、借車娶親、集團結婚、結婚茶會等等,有的是一時的措施,有的則成為長期的政策,照顧到金門的百姓,例如高粱換米、地瓜換米、無息貸款養豬、建校興學及造林等。其中:

有人強調高粱換米的政策,例如鄭慶利先生回憶說:「為富裕農村,他鼓勵百姓種植高粱。那時金門土地大都是旱田,根本無法種水稻,農民每年都只能種地瓜、花生,所以也只能吃地瓜、花生,遇年歲不好,生活更陷於困境。他覺得金門的土地沒有好好利用,實在太可惜了,於是他想出旱田也可以種水稻的辦法,沒有水田如何種水稻?原來是旱田種高粱,再用高粱換大米,為鼓勵百姓種高粱,官方以一斤高粱換一斤糙米,如果收成一百擔的高粱,就有一百擔糙米。吃不完的還可以賣到市場,如此富裕了農村,改善了農民的生活。」

有人強調他的地瓜換米政策,當時在金門當兵的楊世瑛先生回憶說:「以前金門因缺乏水源,除極少數村莊產米外,絕大部地區都只能生產地瓜、大麥、小麥等雜糧。金門人除了少數較富有的人家和住在金城的商人可以吃到米外,早期金門百姓的主食就是地瓜和一些麥類煮成的麥糊等雜糧,甚至沒有吃過米。胡璉認為部隊和百姓是一體的,應該讓百姓與部隊吃一樣的食物才行。於是下令,軍方的米和百姓的地瓜換著吃。但是當時國防部規定每位軍人每天的主食好像才二十五兩糙米,結果還造成部隊的米糧不夠吃。記得那時我代理步兵排長駐地在浦邊,每天五點起床、早點名後吃過稀飯,就帶著全連弟兄走一段好長的路到工地,做到很晚才回到駐地。由於工作量很大,所以每位弟兄的食量也大,最後迫不得已而動用到戰備米。當時我們連長姓李,他在一次團部會議上,向團長坦誠自己可能會坐牢,團長追問原因,連長即向團長報告:『上級有令不得隨意動用戰備米,部隊做工米本不夠吃,加上司令官規定要和百姓換地瓜,所以米糧更不夠吃,逼不得已動用到戰備米。』同時強調這是普遍的現象,一般的步兵連的米都有不夠吃的情形;團長當場點名詢問,結果發現只有衛生連還夠吃外,其餘各連均已動用到戰備米。最後團長還自嘲的說:『李連長呀!你們連長都去坐牢了,我看團長和幾位營長都要陪同著你們去坐牢喔!』

有人強調養豬富裕農村,符文敏先生回憶說:「胡璉為了富裕農村,他鼓勵百姓養豬,那時金門人很貧困,沒有錢買豬仔,他無息貸款給農民,等豬隻養大後賣錢後再還,如豬仔病死,只要砍下豬腳繳回,亦可免還借款。」

胡璉在︽金門憶舊︾有一段平實的陳述:「軍隊雲集,駐地必須整潔,軍民共居一處,軍人的整潔要求,首先遭殃的便是豬舍。民國三十九年到四十二年,金門軍民的肉食,全靠台灣供應,一如其他物品,必須由物資供應社辦理。軍隊除了公給的數目之外也得在物資供應社採,每月至少兩千頭豬隻。」「民國四十三年春,福建省政府改組成立。委員就職於金門,行政院派政務委員董文琦先生蒞臨監誓。董於參觀莒光樓、中央公路、武夷水壩等建設之後,正色告筆者(胡璉)曰:『建設應與民生需要一致,始可謂之民生主義之實行。』我曾熟思其語,因而多所省察,乃決定訪問鄉民以助其改良生活之道。漸次獲得結論,『養豬成效快,獲利速』。問題在乎獲得貸款,引進豬苗,並能有建築豬舍之材料,當即貸款一百五十萬元,空運苗豬,且由公家給材料,搭蓋豬舍。為了減輕民眾負擔,約定接收苗豬三月內死亡者,由公家負擔,三月之後則由私人負責。一年以後,金門豬隻日多。筆者二次回防時,豬隻之多超過人數。」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