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金門史話》金門百姓的「胡司令官」
有人提及他對金門教育的貢獻,如吳貴海先生回憶說:「民國四十六年,胡璉第二度出任金門防衛部司令官,他非常注重金門的教育,因此由各師負責興建一所小學,很多新式的小學就在他任內興建完成,這些小學完工後就以師長的名字來命名,例如柏村小學就是郝柏村師長那一師興建的小學;多年小學就是王多年師長那一師興建的小學;安瀾小學就是馬安瀾師長那一師興建的小學。」 有關教育的談訪部分,筆者尚無暇整理。
其實平心而論,金門教育的成長大部分是靠中央政策的推動,才有現在的成果。但在民國四十年前後,金門初期的教育如果不是胡璉的用心,就不可能奠下如此堅實的基礎。尤其在軍務倥傯之際,換一個人擔任金門的司令官,其結果可能是不同的另一番景象。軍人擔任軍政最高首長的地方,注視者乃戰備準備及敵情變化,教育常較不受重視。因為軍事緊急時,教育常常擺在施政的後端,尤其在財源困窘之時。當時國庫困窘,金馬地區的軍需民食都需要胡璉一手來籌劃,游擊隊的經費尚需自籌,胡璉憑著過人的智慧和膽識,開闢金港(金門至香港的航線)航線,並利用物資供應社籌措財源,才能勉強維持收支平衡的局面;換是別人,可能要養活這十數萬軍民的食需都會成問題,那有餘力顧及地方的教育呢?為了開闢金港貿易,胡璉甚至被誣指為「走私」,不過胡璉自嘲是「走公」而非「走私」。
胡璉對金門教育的用心可自︽金門憶舊︾見其端倪,先就中等教育來說。金門原有金中和金東中學,這二所學校都是私立的。他有鑑於大陸的學潮,拖累整個政局的發展,因此他將兩所學校合併,並改由縣政府來辦,分高、初級兩班,學生一律住校,衣食完全公給,設備及教員都由軍隊支助。提起校舍興建,他還提及二則故事:一是爭取三萬元籌辦省立中學。「當時浙江省政府在大陳成立時,行政院每月給省府台幣三萬元,福建省政府便援例請求,院長陳辭公對兼福建省主席筆者(胡璉) 說:『因為你是我舊日部曲,為了避免別人評我徇私,所以錢不能發。』筆者(胡璉)福至心靈,忽然想到院長的籍貫,乃繼續懇求曰:『院長發給浙江不發給福建,別人依然會批評院長厚本籍而薄他省,還是徇私。』 辭公聽我言之有理,又笑問我兩全之道,筆者以為:『行政院是省府的上司,一視同仁,公平待遇,其他各省若有能光復一城一地,行政院准予援例。』於是便蒙核准了。」福建省政府拿到這三萬元,於是把金門中學改為省立。三萬元剛好可以造一間教室,於是圍繞中正堂便一月一間的造了起來,一年十二間,漸漸成了規模。 在威權時代,下屬敢向上級據理力爭者少,何況非關私人利益,只關乎地方發展的經費,如只是想做大平官者,根本可有可無;而且他還把爭取到的經費,投諸於教育設施的建設,從這一點更可看出胡璉超凡的識見和胸襟了。
二是扛石建牆。中正堂的建築,為了氣象壯闊,雄峙虎踞以臨大陸,所以把地點選定在高崗之上。金門的季候風十分強烈,門窗震動,妨礙教學,於是胡璉又將晨操改作搬運石塊,並率司令部和全校師生扛石築牆擋風。並自喻說:「陶侃運甓,我們運石,時代不同,意義相等。」 溫仕忠先生回憶說:「金城東門街指導員任內,親眼目睹胡璉司令官肩石築牆。民國三十九年三月先總統蔣中正復職視事以後,金門軍民同胞為表達效忠領袖,擁護政府之赤忱,於民國四十年在金城西門高阜興建『中正堂』。中正堂原無圍牆,司令官胡璉乃發起城廂區公教員工、民眾、學生做義務勞動。胡司令官每日早上六時至七時率同副司令官柯遠芬將軍、行政長李德廉等軍政首長每晨到山前村扛石,由山前至后浦中正堂至少有二公里,胡璉身教感動地方父老,民眾紛紛投入搬運行列,每人自動到山前村搬石塊,不到月餘做成數千立方圍牆,胡璉司令官的身教言行,至今仍為地方所稱頌。我剛好擔任東門街指導員,每日亦親身參與搬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