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地方傳說》開科第一話陳顯

發布日期:
作者: 樂山。
點閱率:1,046

大約在六百年前,金門下坑誕生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三次官拜知州的│陳顯,陳顯的種種傳奇,早已化成金門歷史的一部份,成為街頭巷尾茶餘飯後的話題,終必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

陳顯,最為人稱道的是「廉潔」,只要不是他應得的,他一概分文不取,所以雖三任知州,但是日常飲食節制,自奉簡約,律己甚嚴,沒有閒錢養家活口,因此,他的妻、子在家鄉辛苦度日,處境堪憐!

陳顯盛年時,曾追隨過燕王,由於他的才學和人品俱屬一流,迅即渥蒙燕王賞識與器重。他與燕王朝夕相處,對其為人詭計多端,知之甚詳,陳顯常暗忖道:「此人心術不正,常心懷不軌,追隨日久,必有麻煩!」旋即稱病,辭官歸故里。

辭官回家的陳顯,因個性瀟灑使然,他常拎著一支笛子,孤獨的在灣澳海邊、在荒郊野外、在各個名山勝水,放浪形骸的歌詠、吹奏著,他別無所求、自得其樂的模樣,不知羨煞多少鄉村野老、販夫走卒。

可惜,好景不常,不久,適逢燕王即位,當局勢稍微安定以後,他即日夜思念昔日的傑出老部屬│陳顯。

當時的陳顯,正在家鄉過「自由自在、諸法皆空」的悠閒日子,明成祖日夜思念陳顯,終至鎮日悶悶不樂、久久不能釋懷,竟不惜以國君之尊,親自挑選親信、派遣信靠的專使,不遠千里的從京城啟程,一路風塵僕僕的直奔金門而來,試圖遊說陳顯「重出江湖」,助其重整破碎的山河。

無奈陳顯夙知明成祖早有貳心,昔日即託病辭官還鄉,今日彼雖著人誠心禮邀,然豈有昨是今非、重作馮婦之理?乃請使者在門外稍事休息,自行進入內室沐浴更衣,等穿戴整齊後,必恭必敬的面對朝廷的方向行禮如儀後,方才從容不迫、毅然決然的服毒自盡。

誠可嘆息矣!一代忠臣良宦,竟此與世長辭,斯年,陳顯方才正值五十歲的盛年!

陳顯逝世以後,明成祖特許其在故鄉厚葬,同時,朝廷因憐憫喪家家貧,陳顯對國家社稷的貢獻尤多,特准許喪家:出殯之日,可將棺木橫抬而行,由朝廷命官的角度看來:「求情民眾,因怕田產受損 必會主動挹注財物,以免由於出殯行列勞師動眾,終至毀田壞屋,田產平白遭受無辜損失。」但陳顯家小,人窮志不窮,並不如此施為。忠賢門第之後,聲名果然不假!

陳顯出殯之日,忽然颳起一陣強風,將孝子手持旗幡高高吹起,並在后園濱海處一塊巨石前落下,待風水師仔細勘查過現場後,當即詢問陳顯之妻:「欲向前或退後埋葬先生?」陳顯妻問:「向前或退後埋葬,有何不同?」風水師答以:「進前三宰相,退後萬人丁。」陳顯妻因感其夫生前,雖貴為正五品知州,但家中卻常年一貧如洗,當下即作出退後埋葬其夫的決定,當棺木退至巨石前而下葬時,巨石竟為之裂開,並一分為二,巨石且為之連鳴三日,像似在為一代忠臣的英年早逝叫冤屈,抱不平,誠屬稀奇!

今日,陳顯後裔繁衍眾多,分居金門及旅居世界各地者,所在都有,且都能對國家、對社會作出貢獻,正好應驗了祖婆的期望─「退後萬人丁」之預言,族人咸信,這應是受到陳顯在天之英靈,精神感召之故!

陳顯之深遠影響,不在生前,而在他百年之後,因為他的關係,金門浯江下坑陳氏宗祠,才得於既有鄙陋的原址,風光擴建;亦因為他的關係,金門陳氏族人的精神寄託、歲時祭祀的好所在─金門陳氏大宗祠,才得以獨特的雕樑畫棟、古色古香的傲人之姿,矗立於金城西門鬧區的一隅。

陳顯生前,官不算大,但高風亮節、過人風範,卻對後世陳氏族人,甚至金門人之氣節,產生極深遠之影響。試想,一座宗祠因一人的關係,而更加的發揚光大,實在是因其人品、其廉潔,必有過人之處。而陳顯特立獨行、忠貞不二的偉大情操,正是我中國人、金門人教忠教孝極為生動、倍覺親切的題材,允宜為我後代子孫永世師法之榜樣!

今日,金門下坑六郎公派下的陳氏裔孫,每逢清明佳節及農曆四月二十八日,主其事者,均需匯集族人,遵循古禮,或到陳顯墳墓前,或於宗祠列祖列宗牌位前,或以鮮花素果、或以禮品束脩,益以馨香三瓣,祭拜陳顯在天之靈,實在是因其不朽情操,已成為宗親精神之象徵,甚至已成為金門精神之代表資產,我們身為忠賢之後,實在沒有妄自菲薄的道理,只能勉力步武前賢,對子孫啟之以忠孝,對祖先盡之以誠敬,對自己期之以本份,否則,我們終將愧對先人,未知閱讀諸君子,以為然否?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