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謝東閔的人生遺憾暨實踐大學校訓的真諦?

發布日期:
作者: 張火木。
點閱率:2,436
字型大小:

一棵真正的原生土生、土長到今天的參天大樹,稱它為實踐大學校園裡的「土地公樹」或「樹神」都不為過!半個世紀即將過去了,我曾陪著它,渡過42年來的每一個來學校的晨昏。
  今天刻意在神樹下喝飲一杯沒有大學生喧嘩的午後靜謐,靜靜的回想這一輩子在實踐校園裡的日子與歲月滄桑,看到這棵長得如此翠綠健康的大樹,忍不住要輕聲細問:「誰才是它的真正的知音!」
  陪伴這棵樹王的,還有另外4棵,其實應該是5棵才正確,另一棵也是從臺北醫學院校園移植在校園圖資大樓的左前方,可惜復育得不怎麼好!因此,二十年來,樹王並不孤獨,算一算從創辦人開始不來學校散步的日子起,差不多也是這個日子。
  2020年9月9日我特別想念他,只因為回憶起「修、齊、治、平」四個大字,我曾嘗試理解他老人家在62年前,他為何要以「勤勞是快樂的」以及其他三個習慣,來貫穿校訓之真言?
  直到自己要真正離開校園之際,再抬頭看看樹王的樹梢、樹根及枝幹上的茂盛樹葉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校訓」只是理想而已,三個習慣加一個觀念,才是「策略手段」及唯一的實踐途徑。
  而這棵土地公樹,正是〈實踐校訓〉的象徵與具體化身,即使今後,我將從此離開這個校園?我相信我會永遠懷念這棵「樹王」的,只因為它是從一顆小小的「種子」,慢慢長成今天翠綠萬分的參天大樹。
  綜觀謝東閔的一生,可以歸納八個字形容:「投稿求生、從政辦學」,他一生享年94歲,卻橫跨了兩個世紀,出生於二十世紀初,逝世於二十一世紀的首年,等於見證了二十世紀的一百年間的世界歷史事件。
  他自己用「歸返」二字,來描述其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個關鍵。第一次歸返,是為了反抗異族,歸返祖國而歸,因此抱持祖國情結,決心西行求學。第二次歸返,是抗戰勝利臺灣光復,離鄉背井二十年後,終於能夠順利歸返家鄉,探望父母,算是得償所願的歸鄉。第三次歸返,則是他一生政治信念的實現,也是他人生志業的自我實踐,簡言之,即為了建設臺灣為三民主義的模範省而努力,是一種人生信念的「于歸」。
  謝東閔從青年時期,即自取「求生」為名字,至少有三個意義:一、不向生活困境低頭,始終奮勇向上。二、發揮能力專長,克服生計困難。三、磨練自己語文專業,勤奮立足社會。因此,他藉著手中的筆與從小培訓的人文素養,正式開展他的人生歲月。青年時期的生活困境,大學時代「勤工儉學」的經驗,在在讓他及早育成日後適應環境與卓越應變的能力。
  在其往後的人生歲月裡,他仍然多次迫於家庭生計,在廣州開設「日文專修館」,擔任自由記者撰稿為生,到英政府郵電檢查處工作,出任《廣西日報》電訊室主任等,負責資訊蒐集與文字書寫工作,時時磨練他的文筆與思維判斷能力。
  八年抗戰期間,各種實際職場的磨練,從國際新聞資訊的蒐集分析,到戰爭情資的蒐證與判讀,以及長期新聞專業的職場訓練,均在提升他對政治輿情的研判力。而戰場上的親身試煉與磨難,終究會壓迫他往更卓越的方向邁進,終於促成他最後選擇終身從政的道路。
  他在戰火的歲月裡,磨練真正求生存的實力與本事,尤其是身處於戰火避難境遇,更增強他多元化的人生經驗,反而讓他累積日後豐厚的從政資本。相較於同時代的臺灣政治精英,在政壇上,他不僅始終維繫良好的人際關係,更是一位富有文化內涵與實務經驗的創新者。
  臺灣光復原本應該是歡天喜地的國家大事,卻因行政長官公署陳儀長官的剛愎自用與執政不當,引發「二二八事件」的政治悲劇。謝東閔當時置身於體制內,以「半山」身分參與接收臺灣,親身歷險及見證事件過程,已非明哲保身可以自保,而是那個時代共同的政爭宿命。
  尤其是國共內戰期間,政治肅殺的氛圍,早已蔓延至台灣各角落,讓人人自危。大陸淪陷後緊接而來的白色恐怖時期,他能夠在政治工作崗位上安然無恙,已屬難能可貴,尤其無論是他有關政治立場的抉擇或是個人的政治操守,他都自始問心無愧。
  基於他青壯年時期的實務教學經驗,積累了他想達成教育文化的人生志向。他多次於回憶錄中,表示要從事兒童讀物的出版事業,以及在接收高雄州後,擔任高雄縣長時期,親向到訪陳儀長官建議應在高雄大貝湖,設立中國文化學院的建議方案。
  而其核心的教育思想,即是源自於其青年時期的「求生哲學」及價值觀,簡言之,即是「勤工儉學」的辦學模式。可惜當時的時機與客觀條件都不足,他的辦學志業必須等待到他擔任臺灣省議會副議長時期,各項因緣條件才具備,這就是興學實踐的願景與緣起。
  嚴家淦主持省政時期,他原本有機會被賦於重責大任,無奈因臺灣省臨時省議會黃朝琴議長的臨時想離職的表態,反而讓他步上十五年的議會問政生涯。事實上,這次職位上的重大轉折,反而帶給他一生中最好的機遇,因為造就他有開辦學校興學實踐的最好機會,讓他實現一生中最無憾的人生志業,讓「實踐家專」順利誕生。他十五年的議會問政期間,同時經歷及過渡三任將軍主持省政,那是一段必須貫徹「反共國策」的時代,也是戒嚴體制的時期。
  布衣主席的時代,終於在他「無怨無悔」從政三十年後來臨,在「半山」革命伙伴中,唯有連震東的政壇經歷和他相似,其中和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同學的李萬居,出身黃埔軍校第二期的李友邦,均已先後成為臺灣史的議題,而謝東閔卻正要開展他此生最鴻圖大展的政治事業。
  六年省政建設,至少有三個層面的時代意義:一、結束軍人主持省政的時代,開啟臺籍政治精英的新里程。二、配合十大建設,全面貫徹均富建設與小康福利社會計劃。三、革新行政效率與社會風氣,開展「臺灣奇蹟」的先聲與奠定雄厚的發展基礎。
  謝東閔早年以一臺籍青年身分,即能私淑孫中山先生的核心革命思想,經過兩岸千里奔波,辛苦輾轉到祖國求學,並在抗日思潮深遠影響下,就讀廣州中山大學,順利完成政治系學業。終其一生力行孫中山先生的思想精華,而終能成就其個人在政治、社會以及教育層面建設的重大成就,實值兩岸人民共同敬仰及效法。
  謝東閔一生中,至少有三大「人生遺憾」,其一是代替翁俊明遠在貴州的大兒子,親撰感人肺腑的悼父輓聯,弔祭有最深厚革命情誼的台灣一代先烈,只能將其忠骸草草埋在永安城郊。其二是潘影清夫人在實踐校園(舊餐廳)公祭時,謝東閔哀慟逾恆,親書情真意切的輓聯,如下:
  影清吾妻靈鑒:
  萬紙寫賢聲,我有所成,卿助最大。
  千行揮痛淚,卿真遽去,我老何堪。夫謝東閔敬輓。
  其三才是連國史館在出版全集及附錄年譜,都未能考據出他最感念的恩師兼貴人的真實姓名,是筆名「何畏」在大學教授社會學的何思敬,聯經版《歸返》已再版第八版,仍以何院長稱之。至於蔣經國總統在處理第七屆副總統提名過程的手法及不顧手足情誼,傳主在晚年常以「有容乃大」及「認真辦學」來期勉國人,當然包括孟傑、大立的親大哥在內。
  總之,個人的生命旅程,是有起始與終點,而人生信念與志業,是可以永遠傳承延續。本書文獻來源除了採擷自《歸返》外,作者自1979年2月至實踐家政專校述職以來,前後約有22年得以親炙傳主之言行舉止,亦因數度主筆及編輯各階段從《實踐25年》、《實踐40年》、《實踐50年》及《實踐60年》以及謝董事長的《實踐的陽光》等。
  因此,無論是從謝東閔一手創辦實踐大學的系列校史記錄,或是從國史館隆重出版的《謝東閔先生全集》等文獻史料集中,作者都可以親眼目睹他一生的事功與為人處事的高貴風範,尤其是他忠於國家的政治信念以及無怨無悔的教育愛,都呈現於字裡行間。
  如今,《謝東閔傳》各篇章的論述內容與出版發行,除期待能將謝東閔口述回憶錄與相關文獻史料作系統化的敘事聯結及印證外,亦自期能夠達成對傳主「三不朽」的學術論述與具體史實的舉證。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