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故事》福緣善慶念俺丈
前祖母難沒有誕下一兒半女的情況下就佛了,為了傳宗接代,所以,祖父在年近半百的時侯,又娶了我的親祖母,祖母過門之後生下父親三歲的那一年,祖父便雲遊仙界去了,因此,父親沒有同胞手足與姊妹。但是我有五個姑媽,她們都是親叔公的女兒,大姑媽和二姑媽都是前嬸婆生的,前嬸婆生了兩個姑媽以後也作了佛,於是,叔公就從族姪中認養了一個兒子,就是我的大伯父。後來叔公又娶了一位嬸婆,嬸婆也生了三個姑媽,還有一個三叔。
大姑媽嫁給了后浦東門的楊家,楊家的產業很大,整條東門街(民族路)有一大片的房地產,大姑丈的前幾代先人都是殷實的僑商,所以姑媽到了楊家後沒多久就隨著大姑丈遷去了新加坡。二姑媽嫁給前水頭的陳家,生了兩個女兒以後就駕返瑤池了,所以五個姑媽之中只有二姑媽我未曾謀過面,現在的二姑媽是接腳的。三姑媽嫁給珠山的薛家,薛姑丈的住家是一棟相當考究的四合院,因為距離我家近,所以常相往來,覺得很親。四姑媽從小送給了下后垵的林家作童養媳,跟林家僑居馬來西亞,嬸婆在世的時候,曾經回來省過親。小姑媽歸與僑居後浦的福州人李家,後來搬到台北,我到台灣去念書的時後,小姑媽很疼我,對我照顧特別多。
雖然,五個姑媽都不是祖母所出的,但是,他們都非常的孝順祖母,像小姑媽從台灣回來的時候,常常都會親自為祖母清洗衣物。每一個姑媽回娘家除了看嬸婆以外,她們也從未忘了來和祖母敘敘情。大姑媽和四姑媽遠在南洋,國共內戰的時候有一段時間音訊不通。最難能可貴的是前水頭接腳的二姑媽,他應是傳統婦德的表率,從小到大我都覺得水頭姑很是和藹可親,也很令人尊敬,可親的是她把我們當作親姪子一般的疼愛,可敬的是她對嬸婆與祖母兩位老人家的執禮都很勤。
所有的姑丈,從小我們都以俺丈呼之,除了四姑丈僑處馬國沒回過唐山未曾見過沒印象以外,其他的姑丈都很好都和每一位姑媽一樣的令人尊敬,尤其是水頭丈。在八二三砲戰的前一年,父親向許多親友貸款蓋了一棟新式的房子,沒想到新屋剛落成,就爆發了砲戰。有一些親友急著要逃離,都會來向父親催討債款,祖父早逝,未留一瓦之覆予祖母,所餘的田產也非常有限,只留下一甕鴉片煙,囑咐叔公說是要給父親讀書的。父親雖然唸過私塾,認得一些字,可以在公家機關作事,但是當時從事基層公務員的所得極其微薄,比不上一個農夫的收入,催討債款的人又多又急,於是父親就辭去公務機關回家種田。家裡的田少,有三分之二是佃租的,種植的作物要有一段長時間才能收成,況且農作物的收成又不是一時之間就能變現的。在遠水救不了近火的情境下,父親只有向前水頭的二姑丈開口說話,二姑丈和接腳的二姑媽都很能體諒父親的處境,常常都能及時紓解父親的急迫之需。年復一年,父母親勤奮而堅毅的田中辛勞,也慢慢的償還了大部份的債務,每當父親把債款拿去還給二姑丈的時候,二姑丈總會告訴父親先把錢還給有急需的人,父親認為向二姑丈借的錢最多應該多少先還一些,二姑丈收錢的時候總會扣下一些尾款說是要留給祖母用的。
以我的觀察二姑丈的家並不是很富有,因為他們也是務農的,而且一家人的生活也都很樸實。但是他們為人很誠懇,有仁德之心,他們的子孫在這樣的家教之下,必定能為國家教育出有用的人才。民國五十幾年當我讀國中的時候,二姑丈因年邁而過世了。三、四十年來他的內外孫,很多不是博士,就是碩士,子孫們在社會上的每一個階層都能嶄露頭角,真是福緣善慶,想二姑丈在天之靈該是十分的寬慰,二姑媽現已年屆百齡,除了一頭皤皤的白髮之外,看起來身體仍是相當的健朗,這應是吉慶之家仁者壽的具體表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