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5D觀點‧看金門綿綿關係網

發布日期:
作者: 劉香蘭。
點閱率:1,816

到金門四年,體驗很深的是金門人情味。金門人情味是很5D,5D是距離、層次、有感、上下差異和未來性的面向。讓我從個人經驗與幾年的觀察一一說明。
熟不熟很重要
金門人情味的距離,看你是否熟人。熟人,買東西的價錢就不一樣。剛到金門第一周(9月10日前後)去金城菜市場買水果,一顆小橘子(我的手掌可以完全掌握)賣35元,讓我著實嚇了一跳,不是普通的貴,放著捨不得吃它。後來常常買,價錢隨熟識度調整,關係影響交易價。還有,到山外店面吃粥或蛋餅,一進去,立馬感受到不熟就是冷調,後來吃多次了,不用點就知道我要吃甚麼。有時候,只要說:「上次買是這個價」,往往奏效,價格回到平價。有時候外來客喜歡到全聯或家樂福的理由是不二價,不會被當肥羊宰。
中心與外圍的層次
金門關係層次是指關係存在差序格局,熟不代表親、信。從外地來的,可以跟在地人變熟,但不見得變親或具深度信任。到金門第二年,感觸相當深,與在地人互動很好,也頻繁,但總有一層紗,這一層紗,阻隔訊息、情感和人情世故。運用學者費孝通的概念「差序格局」,差序格局的中心點是以宗親、同村落的關係網為內層,此立基於氏族與地緣形成的網絡,透過宗祠與信仰凝聚增強;再來是金門不同姓氏間的關聯網,這是相當有歷史淵源,哪個姓與哪個姓友好、哪兩個姓少往來或是死對頭,只有在地人知道;再來一層次級關係連結的網絡,同是城中畢業、同是金門高中的校友、同是商業公會……這些人有共同的身分與環境,互動起來馬上減少陌生感;最外圍是外來客群,有分國內與國外、階級身分與族群形成的差別,原住民族、外籍人士、學生、工人在金門的位置,可能與台灣人、專業工作者、男性的位置就有不同。這些多半是次級關係,是因工作或是交易、買賣才會接觸,非親非故的關係能否在關係網中移位,往內走,就看緣分。
緣分最深是姻緣
金門緣最深的是婚姻緣。移民被認為是在地人的關鍵,就是婚姻。傳統金門是族內通婚,嫁娶對象是同族同氏為先,戒嚴時期,大量駐軍,改變金門婚姻市場,也因金門青年到台灣工作、求學與服役,開始與外族結婚,解嚴後,婚姻市場更為開放,與外國人結婚,這些外人金門媳婦、金門女婿,成為半個金門人。攀親帶故是否有助於外人融入金門社會,要看所嫁所娶的金門家庭原本的地位,因金門傳統婚姻多是當門戶對,產生的社會流動還是有一定程度。常常在洽公經商時,聽到對方自我介紹時說我老公是金門人、我老婆是金門人,反映攀親帶故的策略,把距離往內圈移的策略,我覺得是蠻有效的。
滾動的關係溫度計
金門人情味是有感覺的。在我的經驗,金門人未必會直接表達好感,但是有需要時,就會展現情義,用他的關係喬事。平時,與金門友人的互動,不冷不熱,如同空氣,很必要但無感,關係何時移位到內圈,外來客並不敏感,直到有事發生,金門人的行動顯示他已把你當朋友,呈現行動派。「有需要,我來幫你打個電話」「有需要,我來幫你問一下」「有需要,我來……」等,顯示金門鄉親的保護作用,董彬森老師常常幫我,無論是買房、買車或找窗簾,一句話我來幫忙。洪有利校長也是,視我如妹的他,希望我在金門好好待著,把母親接過來享福,每次都說:「有困難找他」;周鳳珠老師與楊清國校長更是每天line來line去,警員張達喊我姊,許能惠是乾媽……家庭關係的發展也是一種緣,這也與華人關係網絡走「家庭風」有關,認了乾親表示照顧與支持的承諾。前幾天,學生知道我在金門置產,馬上認乾媽,我說可以啊,一天一位,一整年我可以有365個乾子女,顯示出外學子,物質與心理需要有人罩。
上層與底層的關係結構:上層浮動、下層穩固
金門是一個人口流動相當頻繁的島嶼,許多人到這有不同的目標與動機。因工作輪調來的公職人員,幾年後輪調走;來這唸書的學子,幾年後也離開;來這作工的,過著遊牧民族的生活,金門是一個過渡地;遊客嘛,只能說萍水相逢之緣。對於金門來說,面對陌生人和過渡客的方式就是靜觀其變,人來人往中誰會定下來,再說。先付出情感是傻子。也可以說,人口流動愈多、愈大之地,在地關係網更要發揮鞏固與保護之效,如海底深層般的靜與穩,支撐海面的風浪與變動。上層變動性的網絡,有上面互動的模式,表面、客氣、交換、短期性,下層的互動是長期與親信,使用的語言和互動之地就有很大的差異,下層在家裡或其他私領域,用金門話。下層相當具金門價值與信念的群體,撐著金門文化與集體記憶。
族群融合掌握未來
金門關係網會變嗎?當然會。隨著少子女化以及高比例的跨國婚姻,不到10年將改變金門網絡的結構與型態。1982年在金門出生的跨族婚姻的子女代(如金門女性與台灣男性通婚的子女)至今已40歲、2002年在金門出生跨國家庭的子女代至今已20歲(如金門男性娶越南女子),在未來20年年間他們成為金門中生代,開始進入到社會重要位置。這些半個金門人、新金門之子能不能傳承金門文化並繼往開來?端賴他們如何被對待與被照顧。國際上是相當重視這些混血兒,因為他們具跨文化跨國的雙重身分,從小雙語教育、從小遊走兩個國家,了解兩個國家的文化與歷史,有助於全球跨國網絡的關係,如美國的中國裔後代,從小夾在美國與中國之間,長大後常常是幫美國公司與中國簽約的關鍵人,因為他深知中國人會玩甚麼把戲。金門因為跨國家庭率占全國之冠,這些新金門之子長大將會帶給金門多少網絡關係與網絡資本!此外,曾經在金門待過的人,將來會帶給金門多少社會資本,「我在金門當兵」能夠串起多少金門緣,是相當重要的,今天的過客可能是明天的貴人、恩人,從善待到善用,是島富強兵之策,所以,金門的人情味更要有族群包容,文化豐富了,味道就更濃厚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