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金門史話》砲戰洗禮與防砲觀念
據同一期︽金門同鄉鄉訊︾陳榮昌撰︽王芳茗回首前塵餘悸猶存︾所述,民國三十六年應聘擔任金門縣古寧國小校長的阮井言,返回大陸探親時,力邀昔日同學王芳茗、藍義成、江思明、江連井、江漱清等人前來古寧國小任教。民國五十七年,當六人紛紛在教育界嶄露頭角時,卻陸續以匪諜罪名被捕入獄,其中時任金城國小(前中正國小前身)校長的王芳茗亦受牽連,因而哄動一時。王芳茗福建省海澄縣太武鄉深澳村人,三十四年八月自南靖師範學校畢業。民國五十七年九月二十日早上,王芳茗於主持師生升旗典禮後,隨即被金門調查處情治人員約談。被約談的原因是王芳茗在福建省立南靖師範的同學孫建寧,在當時展開的滌塵專案中,向政府自首坦誠介紹王芳茗等人參加該校共黨「南靖師範讀書會」,並加入共黨「南靖師範支部」。在屈打成招下,不久轉送台灣台北調查局,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軍法處,由軍事檢察官提起公訴,處有期徒刑十年褫奪公權五年。
據傳甚至到了七十年代,仍有學生因順筆在老總統的畫像上塗鴉,亦被懷疑思想有問題,而被情治單位偵訊。總之,金門是高度政治化的地區,無法以台灣的標準來觀察,一直要到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金門解除戒嚴,金門人才享有憲法保障的自由。
十二、砲戰洗禮與防砲觀念
民國四十三年九月三日,中共大肆砲擊金門。此役造成水頭村的沒落,黃錫安先生回憶說:「水頭村是一個繁華的聚落。那時的水頭是海軍的一個基地,海軍巡防處駐紮在這裡;胡璉司令官擴展對港貿易,金門有到香港的航線,貨輪在此停泊,全島的民用物資在這裡裝卸,再轉運各地,那時后浦的商販便時常利用騾馬來到水頭馱運商品。金防部最初也設在水頭,就在得月樓那棟洋樓,民國三十九年底『怒潮學校』也遷來金水小學。因為司令部的關係,村裡還駐有一支粵華劇團,每一個星期都有表演,有時是演平劇,有時是演話劇,一般都在夜晚演出,從各地蜂湧而至的人潮,常將水頭擠的水洩不通;夜晚,這裡還有露天的茶室,阿兵哥都會到茶室聊天,因此水頭的夜晚都非常熱鬧。記得小時候,媽媽利用自己種的花生炒熟,然後由我們兄弟利用晚上到村內叫賣,賣給阿兵哥。在我小時候的印象,水頭一直都很繁榮;九三砲戰後,因為整個海軍巡防處撤走,水頭從此沒落。」
但就金門的防砲觀念來說,卻是一個新的里程碑,古寧頭戰役時民眾對火砲的認識,李清泉先生回憶說:「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撤守,中共攻打金門之前,就已經開始砲擊金門了,記得砲擊最早的時間好像是農曆八月二十五日,當時一般百姓從未曾見過這種陣仗,不知砲彈的威力,以為躲在床下即可以安全無虞,有些民眾更是無知,認為砲彈是直線前進,躲在窄巷可有好幾層牆壁保護,應該會很安全,當時我們村莊有一對夫婦在砲擊時就是躲在窄巷內,結果被空爆的炸彈炸死。」
其實官方的觀念也沒有好很多,符文敏先生回憶說:「九三砲戰之前的觀念比較差,我們還不知道敵人的火砲那樣厲害,那時的防空壕(洞)都挖得很淺,只要能蹲在裡面就算合格。記得我擔任珠山村指導員時,有一次我們在中正堂開動員月會,會議由胡司令官主持,散會後我們在禮堂外面觀看中共的砲擊,那時中共的火砲打不遠的,最多只能打到湖下碼頭(同安碼頭),而且一般只打一、二發的零星砲,所以我們在會場開會都不會驚慌。從三十八年至四十二年所挖掘的防空洞都很淺,大都只能蹲著,主要是預防空襲。」
許加壯先生回憶說:「記得九三砲戰當天,我們鄰長以上幹部,集合在中正國小聽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陳國礎委員訓話。陳國礎是金門縣東洲人,他在南洋發跡,很受老總統禮遇。那天中共的火砲密集的砲轟水頭碼頭,主辦單位認為中共火砲的射程還沒法打到金城,所以並沒有立刻將鄰長疏散,直待砲火開始向金城射擊,才匆匆解散,幸好沒有人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