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金門史話》八二三砲戰下的民生
退役軍官在軍中已經有完整的軍事歷練,具備所需要的軍事常識,所以擔任民防工作自然駕輕就熟,就不需要再參加訓練。倪鳩靖先生回憶說:「我初任北門里副里長,事前並未參加任何職前訓練,可能是從軍中退役,副村里長的本職學能已經具備,民防訓練及演習與軍中大致相同。當時上級只交付我一些圖書和資料,要求我自行研讀,並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內書寫數篇心得報告,最後還做了一次個別的測驗,算是在職訓練吧!其實這種在職訓練並不需要離開辦公室,偶而需要離開,里幹事也可以代理。據傳利用這種方式完成在職訓練的人很多,只是我們從未碰過頭。」「在職訓練之外,每年所有的村里幹部必須輪流到第三士校(後改稱第二士校)受訓,我最初參加時是每年一個月,集中在士校,委由士校負責代訓。以後受訓練的時間逐漸縮減,由一個月改為二個星期,最後改為一個星期,課程主要是政治教育、兵器訓練、基本教練及戰鬥教練。」
副村長是一村村務的實際負責人,吳貴海先生回憶說:「當時有一則笑話說:『除了接生小孩以外,一村的大大小小事務都與他有關。』副村長一天二十四小時幾乎全駐守在村公所,無所謂的上、下班,當時值日根本沒有加班費(值班費)。」 副村長的責任即如此之重,相對權力也很大。許明鴻先生說:「副村長還有簽報關禁閉,甚至簽送管訓的權力,凡是不參加民防訓練或不執行清潔任務而且屢傳不到的人;槍枝保管、保養不良的人;甚至時常醉酒發酒瘋的人,只要副村長將事情原委簽報上級,經過縣長批示,就可以將不聽命令者關上二個星期的禁閉,或直接移送去管訓。」
副村長的權限很大,他的命令甚至視同法律,吳媽福先生回憶說:「遇有台灣來的表演團體如康樂隊,或籃球隊來金門舉行友誼賽,不能太冷場,為了撐住場面,上級會指派民防隊去觀賞,如果你不去,他到現場點名,沒點到你的名字,可以立刻把你送警察局的拘留所關上三天。」
總之,動員就是要有配套措施,如同部隊有軍法在背後支撐,不聽命令可以關禁閉,嚴重者可以判刑,所以很少有人敢甘冒大不諱,違抗副村長的命令,副村長也因居於關鍵角色,因而取得組織運作和動員民眾的力量。但就民眾的感受來說,則至今仍抱怨不已。
十六、八二三砲戰下的民生
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傍晚時分砲戰爆發。戰前政府和軍方並未透露蛛絲馬跡的訊息,一般百姓仍和往常一樣過生活。住西園村的黃平生先生回憶說:「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大約是農曆七月初,當天傍晚時分,我正在山上澆菜,許多農家也正忙著拔花生,阿兵哥則利用飯後時到山井沖澡。突聞『呯呯!碰碰!』的連珠砲響,但見太武山上塵霧滿天,最初尚未警覺戰爭已經開打,我和一般農人都還以為部隊在演習。但當砲擊地點從太武山逐漸轉向平地、村落時,大家才警覺戰事已經開始,至此大家才驚慌逃散,有的人立即跳入井中躲藏,有的人就近躲到散兵坑,或趴在田埂,也有的人躲在交通壕裡。我則伏在線溝、同時利用砲隙空檔慢慢向村莊伏進,途中經過一個探照燈班的陣地,我就躲到軍中的碉堡避難。很快的整個金門都陷入砲火之中,砲彈落地及空中爆炸的聲響不絕於耳,一直打到晚上八、九點,砲火才稍稍停歇,我利用這段空檔時間趕回家中。」
李水永先生說:「八二三砲戰那年我二十一歲,我是古寧國小的代課教員,公餘時都上山幫父親種作,主要種植地瓜。砲戰發生時,我和一位哥哥和我父親正在田裡工作,一發現砲擊,我們都躲到水井。金門水井只有二、三公尺深,每一坵田都有水井,這是平時老兵和民防隊教大家砲彈(擊)時臨時避難的方法,還可以躲到附近水溝裡。約半個鐘頭,在砲擊間歇時才跑回家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