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戰地金門史話》砲火下的灘頭搶運任務

發布日期:
作者: 董群廉。
點閱率:1,033

戰爭即起,基層幹部各依自己的職責分派工作,洪福田先生回憶說:「我負責調查砲災損失。次日一早,我戴著鋼盔,斜掛防毒面具,配四五手槍,利用砲火間隙,沿著馬路前往西路、西宅、東林、湖下、羅厝等各村,遇砲擊即跳入路旁的交通壕或線溝,主要目的即在調查村民的災害損失,有無人員受傷死亡?傷幾人?死幾人?房屋有無倒塌?全倒、半倒各若干?家畜有無傷亡?豬牛羊各若干?財產受損的程度各為何?這時戶籍幹事還兼任情報官,每日下午必須彙整各村報來的數目,在下午五點前向民防總隊部通報,報告每一日傷亡的數字,死傷多少人?房子倒幾間?豬牛羊各死傷多少隻?這件工作一直做到單打雙不打才停止。」

幸好,地方當局在事前挖掘了許多防空砲洞,減少了百姓的傷亡。全島民眾受砲災傷亡者計有429人,其中死亡者107人,重傷者133人,輕傷者192人。 張奇才先生回憶說:「劉玉章最大的貢獻是太武山坑道的構建,這項工程始於他的手裡,他非常注重工事的構建,在他任內更下令百姓民間挖防空洞,他執行命令非常嚴格,挖掘防空洞的過程造成不少民怨,所以很多人對他不滿;但到了八二三砲戰,中共突襲性的砲擊金門,並沒有造成百姓大量的傷亡,這都要歸功於他事前有充分的準備。」負責執行這項命令的軍科長徐榮祥回憶說:「到八二三砲戰發生時,因為我事先要求做了許多防空壕(洞),使民眾減少了很多傷亡,後來他們才對我心懷感念,認為以前那個『土匪』還不錯,所以現在檢討起來,做任何事情,只要心存善念,眼前的抗爭有時還是不能存有太多的顧慮。」

總計這次砲災造成房屋全毀者4035間,半毀者3344間,災民流離失所,需要政府救濟始能生活者共計182戶,616人;需要全部救濟者5126人,半救濟者4516人。中國大陸救災總會捐助救濟金70萬元,谷粉5360袋,麵粉9789袋,糙米2272包,衣服409包,棉被1200條;安全分署捐贈菜頭84箱;基督教會捐贈灰棉毯41條。救濟金發放死亡每人埋葬費1000元重傷者500元共發173500元。救濟品視災貧民實況酌量發放,共發谷粉1731包,麵粉5686包,糙米1862包,菜頭84箱,棉被1200條,灰棉條黃毛毯41條,衣服409箱。

十七、砲火下的灘頭搶運任務

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中共發動砲擊,「八二三砲戰」從此揭開緒幕。從這一天起中共連續對金門砲轟了四十四天,砲火之猛烈,使得運補金門的船艦一再的折返。林福來女士回憶:「八二三那年,我從金門來台灣受訓一個月,受訓期間剛好發生八二三砲戰。受訓結束後,我們準備要回金門,那個時候真的覺得非常的困難。我們從基隆搭船,結果是到澎湖,就在澎湖的水產學校又等了近一個月。中間我們有好幾次搭船,大概有三、四次之多,都是晚上說要去坐登陸艇,結果坐到一半又折回澎湖來了。」

砲戰期間,中共總共發射了數十萬發的砲彈,企圖封鎖金門,政府為突破封鎖,利用軍艦及漁船加強對金門運補。當時國軍全面備戰,預防在砲戰之後共軍會有大規模的登陸作戰,為保持國軍戰力,灘頭的運補搶運任務全面由民防隊擔任。民防隊在戰爭中確實發揮了保家衛鄉的功能,也對國家付出最大的貢獻。

當時金門有金城、金山、金寧、金沙、金湖、烈嶼等六個鄉鎮,五十三個村(里)。於是成立了六個民防大隊,五十三個民防中隊。當時擔任金城民防大隊的參謀主任符文敏回憶說:「民防總隊下達命令,按平時編組,依次輪值,依運補船的多寡及運貨量,由軍事科調派,每天派出一中隊,或派出二中隊負責碼頭搶運工作。如果是一中隊,則由中隊長或副中隊長指揮;如果是派二個中隊,大隊長或副大隊長就必須到場指揮。命令由總隊部下達到鄉鎮公所,再由鄉鎮公所到達村里公所。砲戰期間,每天都有運補船到達金門,中共見船就打,時間非常緊迫,所以運補船一靠岸,搶運的民防隊必須快速完成卸貨任務,好讓船隻迅速離岸,在槍林彈雨中搶運,因此造成許多民防隊員的傷亡。」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