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韓戰期間突擊福建沿海島嶼之回顧 紀念韓戰七十週年

發布日期:
作者: 鄭瑞堅。
點閱率:1,870
字型大小:

前言
民國(以下同)三十八年八月五日,美國國務院發表《美國對華關係白皮書》,宣稱美國將退出國共內戰。同年十二月,當大陸淪陷之後,國民政府遷臺,隔(三十九)年元月五日,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又發表聲明:「美國政府對於臺灣的中國軍隊,將不予以軍事援助或提供軍事諮詢。」三十九年六月二十五日,韓戰爆發,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冷戰對抗格局形成時的首場軍事衝突。由於當時美國對臺政策起了重大的變化,中美關係有了轉機,尤其是軍事方面的合作。
所謂「突擊作戰」,顧名思義就是針對指定的目標,集中兵力與火力實施奇襲,殲滅敵有生戰力,以達到特定的目的。在韓戰期間,國軍曾以金門為基地,對大陸福建沿海島嶼實施四次突擊作戰,企圖牽制共軍的兵力,使其不能向北調動,也就是不讓福建地區的共軍投入朝鮮半島戰場,以減輕美韓聯軍兵力不足的壓力。
今(一○九)年適逢韓戰七十週年,特將「四次突擊」這一段歷史加以回顧,簡要分析當時的國內外情勢、「中美合作」發動突擊的原委、作戰的經過與檢討,以及所獲得政治效益。本篇除了緬懷當年勞苦功高的參戰將士,也提供作為後人研究此課題之參考。
杜魯門發表「臺灣中立化」聲明
韓戰第三日(六月二十七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所謂「臺灣中立化」的聲明,略以:「本人已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防止對臺灣之任何攻擊,同時已請求臺灣之中國政府停止對大陸之一切海空軍活動。」此聲明的重點,是說美國限制我對大陸發動軍事行動,也防止大陸對臺灣進行軍事攻擊。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艾里曼(Bruce Allen Elleman)教授,在其所著《看不見的屏障:決定臺灣命運的第七艦隊》內,認為杜魯門此一聲明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共產黨橫渡海峽入侵臺灣;也防止國民政府攻擊中國大陸。」由此可知,杜魯門的聲明,主在限制或防止雙方互相發動軍事攻擊。但隨著戰局的發展,美國遭遇到困境,必須採取權宜的作法,以適應作戰的需要,本篇將逐一加以解說。
我計畫派遣兵力援助美韓聯軍
韓戰開打之後,我國本欲派兵到韓國戰場,協助美韓聯軍作戰。美國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林孝庭所著《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臺灣的形塑》,提到援韓兵力的規劃:「一九五○(民三十九)年七月,蔣介石正考慮從金門及福建省沿海的其他島嶼撤軍,以鞏固臺灣本島的防禦,作為向朝鮮半島戰場輸送三萬三千兵力之準備。」林孝庭也提到杜魯門對我計劃派遣兵力赴韓參戰一案的看法:「臺北的提議傳到華府,杜魯門總統最初反應顯得相當心動,然而當國務卿、國防部長與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一致表達反對意見,他不得不向蔣介石婉拒。」
三十九年十月三日,行政院長陳誠列席立法院第六會期第五次會議,在報告施政時,說明「援韓專案」未能執行的原因:「韓戰發生後,安理會通過援韓決議案,我國依照決議案,決定派遣地面部隊三萬五千人參加聯合國軍。並徇聯合國祕書長之請,與美國協商。嗣以美國為策劃整個太平洋的全面安全,主張我們所擬派遣的部隊,仍留臺防守,固未成行。」當美國不同意我出兵之後,當局退而求其次,在雙方的協議之下,出現了美國西方(企業)公司(Western Enterprises Inc.,WEI),其成立的歷史背景應予以說明。
美國西方公司成立的緣因
當韓戰發生之後,中共發動「抗美援朝」運動,彭德懷所指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於三十九年十月十九日渡過鴨綠江,支援北韓對抗南韓及以美國為主的聯軍(以下簡稱美聯軍)。作戰期間,概算雙方投入的兵力,北韓與中共有一八○萬人,其中「中國人民志願軍」是一三五萬人;南韓與美聯軍有一二○萬人,其中南韓是六十四萬人。從上述的數據來看,顯示韓國與美聯軍的總兵力是居下風。
韓戰初期,雖然美國原先的政策是「臺灣之中國政府停止對大陸之一切海空軍活動」,但在其兵力不具優勢的狀況下,如何盡諸般手段,牽制中共東南沿海的兵力不要向北移動,這是美國必須思考的謀略。因為共軍如果採用「人海戰術」的話,美軍於韓國戰場所受的壓力將大增,也預判官兵會產生大量的傷亡,這不是美國所要的。
查金門縣文化局所出版的《古寧碧血甲子安魂-古寧頭戰役六十週年紀念專輯》(以下簡稱《紀念專輯》),提到美國當時所採取策略:
美國為了牽制中共,以免其抽調沿海兵力到韓國作戰,故同意蔣中正夫人宋美齡與陳納德(Claire L. Chennault)的提議,招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情報老手與特種作戰專家,以名義上經營進出口貿易的西方公司為掩護,在臺訓練游擊隊,策劃並執行突擊中國大陸與蒐集情報的工作。
西方公司於四十年二月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Pennsylvania)的匹茲堡(Pittsburgh)完成註冊,其駐臺北辦事處於是年三月底在臺灣成立。該公司究竟是何種性質的單位,必須簡要的加以說明,始可瞭解其角色。
《維基百科全書》認為「西方公司表面上是民間公司,但實際上隸屬於美國中央情報局,是一個秘密機構。」其次,金防部副司令官柯遠芬將軍在其所撰《暴風雨-大陸撤守與胡璉兵團轉戰紀實》中,提及:「美方雖然同意與我們合作匪後游擊,但卻要以民間和志願的姿態出現,因此他們組織了一個民間性質的西方公司與我們合作,而這個西方公司實質上就是一個情報單位,由美國中央情報局所指揮的。」由此可見,杜魯門總統雖然宣稱對臺灣「不予以軍事援助」,但是為了美國的國家利益,在不違背此一原則之下,採取權宜措施,成立「民間性質」的西方公司,以達成其戰略意圖。
西方公司成立之後,有關中美兩方的權責劃分問題,柯遠芬將軍敘及:「雙方合作的條件是人員、經費和訓練作戰都由我們自己負責,西方公司只負責裝備補給,和顧問的業務。」王禹廷的《胡璉評傳》也說:「美方只負責武器供應,我方則提供人力、編組、訓練,相機運用。」由兩者所說來看,西方公司在我遂行突擊作戰時,只提供武器裝備與後勤補給,以及整體行動的諮詢顧問,所以《紀念專輯》又說:「反共救國軍突擊福建沿海島嶼的軍事行動中,美國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金門縣政府所出版的《金門風雲:胡璉將軍百年紀念專刊》,提及:「(美國)西方公司當時在金門的總部,就設在溪邊,並在這裡進行登陸作戰等訓練。」在完成訓練及獲得美國充分的支援之後,對大陸福建沿海實施突擊作戰,以達牽制共軍之目的。
第一波突擊作戰
政府基於情勢的需要,四十年在金門成立「福建游擊總指揮部」,下轄閩南、北地區司令部,第一、二突擊支隊,直屬第一、二突擊大隊,直屬第四十一支隊(海上支隊)。由金門防衛司令部(以下簡稱金防部)首任司令官胡璉將軍兼任總指揮。從「福建游擊總指揮部」成立,一直到四十一年年底,共有兩次突擊行動。略述如后:
一、第一次突擊湄州島
湄州島屬福建省莆田縣,位在金門以北,概約七十海里。島上有共軍八十四師一個加強連,以及居民二千餘人。胡璉將軍在其所著《金門憶舊》中,憶及:「湄州島在(福建)莆田惠安外海,對此島之突擊,前後舉行兩次,一次在南日之戰(按:四十一年十月十一日)以前,一次是南日之戰以後。」
第一次突擊湄州島是在四十一年元月二十八日,由「福建游擊總指揮部」的直屬第一突擊大隊擔綱(按:大隊長章乃安中校),四十五師一三四團一個營擔任支援任務。胡璉將軍說:「行動時,章(乃安)大隊在前,四十五師一三四團賈懷祥營在後支援,從登陸到消滅來犯的敵人……,一百八十名敵兵無一漏網,活捉回來九十多名。章乃安這一個大隊所表現的一切都符合我們的理想,賈懷祥營祇是跟著行軍。」這一次突擊作戰,「連打帶走」一共八個多小時。(三之一)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