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韓戰期間突擊福建沿海島嶼之回顧 紀念韓戰七十週年

發布日期:
作者: 鄭瑞堅。
點閱率:1,647

有關派遣何部隊擔任此次突擊任務,胡璉將軍說:「突擊東山則使用四十五及七十五兩師的原因(按:七十五師後來並未參加),是他們機警、靈活,而又攻擊精神旺盛。」在突擊作戰之前,為了增強四十五師的戰力,特別調整兵力部署,也就是將四十五師所屬兩個團,各與十八師、一一八師一個團對換。
有關對換的方式,胡璉將軍寫道:「十九軍之第四十五師,本係我空軍機場警衛部隊所編成,但因十八師五十四團、一一八師三五四團與四十五師一三五團、一三四團對調編組後,戰力驟然加強。」十八師、一一八師所屬部隊參加過古寧頭戰役,而且這兩個師皆獲頒榮譽虎旗,可謂戰功卓著。挑選具有作戰經驗的官兵參戰,這是合理的思維。因此,突擊東山島之前調動部隊的作法,基本上是明智之舉。
四十二年七月十六日,十九軍率四十五師主力(欠一三三團)、十八師一部(五十三團)、游擊四十二支隊、傘兵部隊、陸戰隊與其他海空部隊,在聯合作戰總指揮胡璉司令官的領導下,突擊東山島。《金門縣志》記載:「四十二年七月十六日,我陸海空軍配合突擊東山島,任務達成。」戰後,蔣經國先生前往金門慰問參戰部隊,《金門縣志》記曰:「四十二年七月十七日,總政治部主任蔣經國中將,蒞金慰勞突擊東山島勝利的國軍。」
在檢討作戰成效時,兼副總指揮柯遠芬將軍認為:「如果此役保密良好,能出敵意表的實施突擊,理應可以全勝,但結果應勝而未勝。因此,戰後批評及責難甚多。」胡璉將軍則說:「此次突擊,我軍傷亡共為一千五百多,俘虜只有三百餘。這是近五年來我金門防衛軍第一次受挫-『沒有豐碩戰果』。」又曰:
海島作戰的特性是「勝則滅敵,敗則被殲」,……這次東山突擊很例外,我們錯誤重重,卻能全師而旋。按理不是敗仗,可是就在這一天的晚上(按:七月十八日),我電報參謀總長:「師出無功,請求處分」。雖然在我們本身,曾經集合將校,對此次突擊,作了細密檢討,但對國防部,有功者請獎,過則歸我一人。筆者(指胡璉將軍)由衷的自我檢討,我犯了「戰勝不復」的大錯誤。
七月十六日,蔣在軍事會談,聽取胡璉對突擊東山島之戰況報告,《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十冊)記曰:「成績不良,但經此教訓又增加對匪經驗不少也,傘兵使用亦收到經驗矣。」針對傘兵的問題,蔣又在〈自記上星期反省錄〉記下:「胡璉部對東山突擊,以傘兵運用不當以致戰局不利,此實為重大之教訓,應切檢討。」
七月十六日,蔣指示參謀總長周至柔召集會議,專案檢討東山戰役之得失,七月三十一日,蔣又親自主持檢討會議,並在〈自記本月反省錄〉記載:「胡璉部對東山島突擊一次未能完全成功,發現胡部甚多缺點,而且其指揮無方亦完全暴露,對該部今後之整頓當有大益。」蔣對突擊東山島的評價是「未能完全成功」,這也是國軍對大陸的最後一場突擊作戰,一直到四十三年的九三砲戰,兩岸戰事才再啟。
結語
四十一至四十二年間,駐防金門的部隊,在上級的政策指導之下,對大陸福建沿海島嶼,發動四次突擊作戰,在本質上與韓戰有相當的關係。依據劉忠勇在《中華民國傘兵作戰史-最後樂章》的說法:「美國估計可牽制中共大約二十萬兵力,減輕聯軍在朝鮮戰場的壓力。」可見,四次的突擊作戰對美聯軍而言,具有相當的助力。
四十二年七月二十七日,當韓戰停火協議簽字之後,歷時三年多的韓戰正式結束,美國民間性質的西方公司於四十四年初也終止「營業」,退離臺灣。四十三年六月,劉玉章將軍接任金防部第二任司令官時,針對當時的游擊武力-福建反共救國軍總指揮部,提出其看法。《戎馬五十年:劉玉章回憶錄》記載:「深感組織龐雜,指揮不便,乃請准加以整編。除留福建反共救國軍(總)指揮部,指揮所轄之大隊、支隊外,餘均撤銷,或調回臺灣整訓。」游擊武力經過整編精簡之後,從此對大陸的突擊作戰成了歷史往事,其功過得失留給後人沉思與評斷。(三之三/全文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