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試評洪受與蔡守愚有關太武山詩作之意境

發布日期:
作者: 張火木。
點閱率:1,994

蔡守愚撰四首〈九日登太武巖〉與洪受書寫〈太武山十二奇〉幾乎是同時代背景,蔡守愚出生於1550年,而洪受付梓《滄海紀遺》是在1568年,顯然洪受是蔡守愚的先賢前輩,因此寫詩時,會有機會拜讀到〈太武山十二奇〉。
  綜觀《滄海紀遺》作者之詩作,就數這十二首詠太武巖的詩作,最值得解讀及作創作意境的評論。作者蓄意將第一首及最後一首,均取同一篇名,看來是預先就安排破題及收尾之用詞。
  〈海印巖〉:
  「上下波光迴不窮,翬飛太武印其中。龜毛兔角三千界,老衲收來跨海東。」
  該詩作是為「海印寺」的破題之作,充滿禪機與佛法之寓意,能將龜毛兔角入詩,還真的有創新立異之處。
  〈玉几案〉:
  「策緊芒鞋經幾遭,主山低處案山高。莫嫌履坦無多法,月裏鋤泥玉滿蒿。」
  該詩延續前詩之禪機及佛剎印象,以腳踏親履山頂泥土與枯草,不嫌山脈遠近及案前點滴文字感受的生動書寫。
  〈浸月池〉(今已作「蘸月池」)
  「山嵐未盡月期初,汲水耀金孰欠餘。意氣相將今夜賞,須彌跳入廣寒居。」
  該詩當然和上首詩的主題,均針對太武山景色,加以特寫一翻,其中尤以「意氣相將今夜賞」,最富友誼相約的誠摯。
  〈眠雲石〉:
  「孤峰頂上待風雷,靜裏陰晴知幾回。身世由從一短睡,何勞問法點頭來。」
  作者行文至此,已準備和太武山的奇石,一起入眠,比較難意識的是「身世由從一短睡」,到底作者是因自己的身世而睡不著,還是因俗事煩惱,才因此睡不著,我認為都不是,因為詩題「眠雲石」,早已具有佛號之禪味。
  〈偃蓋松〉:
  「深根固蒂歷春秋,長護靈阿守白頭。意氣不嫌風雨惡,神情懶向荊棘留。」
  〈跨鰲石〉:
  「跨鰲石兮石跨鰲,登山航海任遊翱。世人不識他心樂,隻手攜來落一毛。」
  〈石門關〉:
  「歷偏風塵跣足還,峰頭依舊石為關。可憐夜半未歸客,伸手無從露一班。」
  〈蟹眼泉〉:
  「凝雲攢石映流虹,化雨隨風到海東。無數魚龍沾殘潤,偏留蟹眼奪天工。」
  這四首詩,要一氣呵成一并賞析完,才能適時解讀出作者的禪機與真正心聲,松對石,鰲對蟹,早已點出詩作的主副題了。
  首先用千年松的生命歷程,來喻為觀止作者於古往今來人生風雨路及荊棘難行的人生道路,文中「長護靈阿」,並與松林輝映長青。
  其次以鰲形石,來比喻自己早有傲視四海之心,亦有優遊自得與賞心樂事之自期,已忘情佛學「三仙山」的重責大任。
  而〈石門關〉詩中,作者故意用「伸手無從露一班」,來對仗前詩中的「隻手攜來落一毛」,作者字字珠璣,看似淺白,實則深淵處處,早已顯露自己禪機與禪定之心境,至此足以明志矣!
  這首〈蟹眼泉〉明寫蟹,其實描繪山形變化,太武山處處行雲流水,山泉穿洞如蟹眼,魚蝦隨泉四方優遊,作者詩興至此,早已忘情於山澗水岸了!
  〈倒影塔〉:
  「峰尖撐破太虛空,影落寒江何處逢。可是化龍蹤跡隱,月明孤嶼照漁翁。」
  「倒影塔」屹立太武山頂,早已歷經數百年,上聯用「影落寒江」,對仗下聯的「明月照漁翁」。作者化身為海上的漁人,直視撐破虛空的「倒影塔」,其心境已非孤寂二字,足以形容,而是有古詩友陳子昂的深深感嘆!
  〈千丈壁〉:
  「壁立千丈意氣昂,白雲深處露鋒芒。丈夫自有沖天志,休向女流新俗粧。」
  這首詩明寫景物,實寫人生期許與感觸,以千丈壁比喻大丈夫,以意氣昂和沖天志,自勉大丈夫的志氣,算是十二首奇詩中,最富有人間煙火與世俗氛圍的作品。
  〈古石室〉:
  「天生高士搆蜃臺,鐵壁銀山絕往來。何事關心關不住,長餘日色映蒼苔。」
  這首明寫古石室,實寫高士之高遠心志,應是作者自己處世心境的描述,洪受一生事功,主要在傳經授業,功名並不顯赫,身家財帛亦不足付梓其著作,雖自幼有奇才之譽,但終年之際,必然有懷才不遇之遺憾,這首高士之詠,自應是其生涯實況的寫真了。
  〈海印巖〉:
  「東西南北絕玲瓏,萬象森羅在眼中。有佛不留無應去,聖凡今古自同風。」
  相較於第一首的〈海印巖〉,是「老納收來跨海東」對應「聖凡今古自同風」,前詩不明寫佛,佛卻存在老納的心頭裡,後詩不寫寺,卻明說有萬象般的羅漢,因此處處是佛,而且就在入世古往今來的人群中。
  蔡守愚出生於1550年,35歲中舉,隔年與袁宗道同榜進士,2甲13名賜進士出身,在南京禮部就正六品儀制官,一生與萬曆帝相終始,事功類似蔡復一之經歷,均建功於西南邊境,一介忠厚書生,擅長工部屯田業務,雖不同蔡復一出入兵部有赫赫戰功,卻能功成名就,榮歸故里及終老家園,不同蔡復一亡魂於疆場。以下是他四首〈九日登太武巖〉詩作:
  〈九日登太武巖〉:
  「縹緲之峰亦壯哉,登臨況復有群才。十年馳騁餘雙眼,萬事浮沉共一杯。
  日照山嵐飛錦繡,雲收海氣起樓臺。與君重約知何日,為報昏鐘且莫催。」
  〈九日登太武巖〉:
  「萬里春山一望中,嵌巖何處一瀟湘。客聞磬響知來路,僧為雲收懶出宮。
  猛到詩敲頻擊缽,興馳山坐欲呼觴。須臾忽轉夕陽色,散履歸來覓舊蹤。」
  〈九日登太武巖〉:
  「萬仞峰頭獨占高,諸奇佈列聳眸多。清源別洞難相勝,鴻漸二山可比峨。
  須向鼎中峰石虎,分明海上駕巨鰲。我來欲對三生活,踏偏中庭滿徑蒿。」
  〈九日登太武巖〉:
  「石級梯登百仞高,山呈海上大觀多。參差烟岫分明畫,賴往風帆迅速梭。
  歷歷村居依樹隱,皇皇日影閃滄波。更看太武真奇處,光岳靈鍾科第豪。」
  綜觀十二奇內容最大特色是藉仙山禪機與佛剎,寄情作者的身世感懷,雖是細說太武十二奇,事實還是在舒張作者的生涯感受。
  反觀後起之秀,蔡守愚詩題雖都一樣,前後四首詩作循序漸進,全文讀後隱約與洪受十二奇遙相呼應,且看:第二首中的「客聞磬響知來路,僧為雲收懶出宮」,再比較最後第四首:「更看太武真奇處,光岳靈鍾科第豪。」
  因洪受十二奇是四句式律詩,而蔡守愚詩作是八句,而兩位作者詩篇中最大的區隔與差異,是洪受感懷身世,故寄語於佛剎禪機,而蔡守愚藉太武雄奇山勢,期許家鄉群才,能夠喬木世家、科第生輝,因此,兩作品內容的確有其大異其趣之處。
  總之,洪受詩作除了第一首詩作,將太武之名入詩外,再未見太武二字,而十二首奇詩中,寫石者,共有八處,寫山者共有九處,但必須將前後詩作中的峰與巖字一起算,十二首詩唯一重複用詞是「海東」。
  作者洪受生卒之年,並未詳載於史冊,只知著作開始動筆於1566年之前,成書印行於1568年,其以舉人士子之身分,能夠以太武山為題,連作十二首,幾與其《滄海紀遺》一書齊名矣!這十二篇詩作,亦足為其一生的文名,增光添彩了,而蔡守愚四首〈九日登太武巖〉之詩作,亦足以前後相互輝映。至於為何均取題為〈九日登太武巖〉,應是藉「重九登高」之寓意,因為蔡復一與黃偉均有〈九日登太武巖〉之詩作留世。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