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金門史話》民防任務與民防演訓
王英川先生回憶說;「十六、十七歲我被編入護路隊。護路隊的工作除了修護公路之外,就是民防隊出操上課、構工演習時,負責到各家戶收集粥飯,再挑到指定地點供民防隊食用。記得有一次,本村的民防隊在132高地(湖下、東坑)挖掘外壕,我負責本鄰的挑飯工作。民防隊員吃完飯後,我將各家戶的鍋碗瓢盤挑回村裡,才走到湖尾溪時,恰好遇到中共砲擊,慌亂中我把整籮筐的碗筷餐具棄置在溪溝中,自已則倉皇的跑到湖尾村,暫避在村中的防空洞裡;當時有些挑飯稍遲的護路隊隊員,在半路上即碰到砲擊,以致弄翻了整籮筐的粥飯,等待用餐的民防隊員也餓了一下午的時間。護路隊和挑飯的工作總共做了二年,這期間如果未遇到輪值,父親農事較忙,就由我代他前往構工,例如132高地外壕的挖掘,有幾次父親有事,就由我代替他前往。這座外壕是用來防備戰車的,大約有四、五公尺深,五、六公尺寬。那時沒有樹木掩蔽,記得那時在挖掘外壕時,塵土飛揚,新土鮮紅,目標顯著,中共軍隊知道我方正構築工事,就會用火砲追擊,有時整排的砲彈相繼落下,有如下雨一般,工事常因而暫停。」
其次是挖掘線溝。通訊電線暴露在地面上,砲戰時容易受損,因應新情勢,電話線開始地下化,因此動員民力,開挖電線溝。符文敏先生回憶說:「那時部隊分配各村負責一段,再依各村的民防隊員人數分為若干小段,最初線溝只需挖30公分深,20公分寬,以後各期要求的深度各有不同。我任湖下村指導員時,本村負責的區域是在飛機場(昔果山)一帶。」
李清泉先生回憶說:「九三砲戰之後不久,本村負責挖西浦頭到古寧頭的電線溝,那時每位隊員大約負責長二公尺,深一公尺,地段的好壞及工作時間的長短全憑個人的運氣,分配到紅土帶,土質較硬,比較不好挖,如果挖到岩盤,運氣更是不好。」
許明良先生回憶說:「九三砲戰時,后沙村在當時並沒有感受到強烈的戰爭氣氛,不過民防隊是待命集合的。當時民防隊的主要任務是擔任軍勤工作,主要的工作有挖電線溝和戰壕,都是由部隊先行規劃,就像地理師看過後,再下令分給民防隊,依規劃圖樣或路線開挖,這些工作都是沒有待遇的,工具還要自己準備,膳食也要自理;那時的工具非常簡陋,所以每一項工程都是費時又費力。」
其三是興建料羅碼頭,「九三砲戰」主要是砲打水頭碼頭,水頭的船隻和碼頭設施受到嚴重的損失。水頭碼頭因完全在中共火砲射程之內,因而決定興建料羅碼頭,以維對外航運之暢通無阻,全島軍民食需運補得以無虞。工程於四十四年二月開工,施工時除調用職訓大隊外,並動員民防隊員,四十六年七月竣工,全部工程計動員民力達二十五萬工次。
董王獅先生回憶說:「建造料羅碼頭,我亦曾參與,每次是一個星期的時間,當時碼頭舖設兩條鐵軌,後利用板車在搬運石塊來填海;記得當時水泥沉箱的安置作業是請台灣來的潛水夫負責放置的。」
王英川先生回憶說:「我也曾代替父親到料羅港參與碼頭工程,那時每位民防隊員都要曾與這項工程,一次是一個星期,輪到我父親,他就指派我前往。記得那時大約是在六、七月分,天氣很熱。我們的工作就是挑石頭填海,大塊石頭則用台車推著;小石仔必須裝在大籮筐裡面,由二個人扛著,每抬一籠就發給一塊牌子,半天大約要抬四、五十籠,如果不足數,再晚也必須達成規定的數量。」「民防隊之外,當時參與這項工程的還有台灣犯罪服刑的職工隊,職工隊員全部穿著咖啡色的衣服。他們負責爆破石頭,也負責搬運大石塊,我曾問他們要做那些工作?他們回說爆破石頭。他們長期在那兒工作,我們則是一梯次輪流一個星期,所以初到時他們還教我們要如何推動板車。他們告還訴我說,爆破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必須具有高中程度的人才適任。他們很風趣幽默,我那時才十六、十七歲多,所以很喜歡和他們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