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重振浯島牧馬雄風

發布日期:
作者: 吳秀嬌。
點閱率:1,770
字型大小:

七月十七日下午,我們依約前往馬場,與戶外生活雜誌攝影記者王小姐會合,七匹馬加上大人小孩十來個,浩浩蕩蕩前往莒光湖畔大草原拍照,王小姐慧眼,老早選好林務所維護得優雅整潔的草原,以莒光樓為背景,拍攝孩子們在青青草原上策馬奔馳的英姿。從他們矯健的身手,自信爽朗的笑靨中,金門發展為騎馬天堂絕非夢想。

◆金門古代牧馬史

許多初次到馬場騎馬的人,上馬時忐忑不安,猶豫害怕;如果他是金門人,我便告訴他:你的祖先是馬上英豪,你當然也是天生好手。的確,熟悉金門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公元八百零三年,唐德宗貞元十九年,閩觀察史柳冕,向德宗皇帝上奏設置萬安監,總理馬匹畜養事宜,並於泉州開闢五處馬場,金門為其中之一。以陳淵為牧馬監,開啟了金門淵遠流長的養馬產業。為什麼選擇在金門設置牧馬場呢?根據新加坡金門會館五十八號會訊內記載「唐貞觀之治,長安城為全世界經濟與貿易中心,全世界各地區商人都前來中國,做生意與採購知名的絲綢。唐朝政府須在三條「絲綢之路」派出重兵,沿途設立城堡以保護商旅安全。由於地區分布廣闊,路途遙遠,士兵必須騎馬前往,對馬匹需求因而增加,所以唐德宗皇帝才下旨命令陳淵,率十二姓到金門設立馬場,養育良駒。」

當年牧馬遺址至今猶存:太武山之陽,迤邐十數里的空曠區為牧馬場地:這一地區的南方,為五土阜環成狀如蓮花瓣的豐蓮山。陳淵與部將住在豐蓮山之腹即今之庵前;在北方(即早年所稱之青山坪,現為中山林)和土阜形狀的雙乳山,搭建草棚做為馬匹棲息處所;西南則為珠江上游之洗馬溪,俗稱后垵溪:溪南為駟湖(今泗湖與后湖之間),做為清洗馬匹之用;在東邊菽山,今之昔果山,種植豆黍牧草,做為養馬飼料的場地。讓我們復原古代牧馬景觀,遙想當年,萬馬奔馳、徜徉在遼闊的草原大地;群馬在洗馬溪中飲水嬉游,優美壯闊的景觀,思之真令人無限神往。因其功在金門,現今各村落皆有奉祀陳淵的廟宇│孚濟廟,根據縣志統計,最盛時多達十三座。遺憾的是老一輩的已逐漸淡出這段歷史,新生的一代似乎並不知道金門有這段光輝美麗的傳統。

歷任縣長在每年的三月,皆率同各級主管到位於庵前的三級古蹟-牧馬侯祠-上香祭拜,建議縣長來年公祭時,率領官員騎馬前往,以不負牧馬侯遺風,甚至形成牧馬侯祭祀文化活動。

◆金門近代牧馬史

講到騎馬,幾乎每個人都瞪大眼睛,以不可置信的口氣反問:金門有馬嗎?去年一月,舉家遷回先生睽違廿八年的故鄉,青草遍地的原野上,常見黃牛與山羊、野鳥漫步其間,總覺得若能有馬兒馳騁奔騰其中,風景豈不更美?七月的某一天,在通往吳厝的路上,看到有牧馬侯祠的指標,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意外的發現一座私人經營的休閒馬場。馬主人蹲在屋頂上敲敲打打,笑咪咪的回答我這個不速之客的疑問,親切隨和的表示歡迎來騎馬,就這樣重續廿五年前騎馬因緣,每天黃昏,全家都到馬場騎馬,並且呼朋引伴,向四方親友宣傳金門可以騎馬。最新奇有趣的是,金門騎馬方式上承古風,一如戰國時期趙武靈王仿胡服騎射,不用馬鞍和馬鐙,騎的是裸馬,此即地區百姓所謂的空心馬,頂多在馬背上加塊毯子罷了。現在地區五十歲上下的居民,可別小看人家,想當年他們可都是騎馬高手呢!有一次我們一人一騎,行經北堤路,一位滿頭華髮的老先生,盯著我們看,我微笑的向他打招呼,隨口一句:來騎馬呀!他立刻不客氣的回了一句:下來呀!讀了金門歷史後,我才知道我是在關公面前舞大刀,這些年長的居民,全都是深藏不露的馬上英豪。

唐宋之時的馬島,馬匹千百成群,民國五十年時還有九百餘匹,目前卻只剩下五十匹左右,馬兒何處去了?經由耆老訪談和資料的研讀得知,金門百姓沿襲著千年以來的傳統,每戶人家至少都養了一兩匹的騾和馬,做為耕種拉車和交通工具。馬的等級類似汽車,騾則類似機車。這些騾馬與居民關係密切,感情深厚,可說是地區居民家庭的一分子。但近代兩件歷史事件重挫了金門的養馬事業:

首先在對日抗戰期間,金門同遭日寇蹂躪,經常強徵人丁騾馬,為其無償服勞役,一九四五年端午節前夕,日軍因太平洋戰爭失利,駐金日軍被盟軍封鎖,走投無路,乃強徵金門鄉親五百名馬伕和五百匹騾馬,於六月卅日,趁黑夜載運錙重啟程,以帆船渡海至海澄後,越過南太武山,協助日軍轉往潮汕方向逃亡。被擄去的人伕騾馬,沿途因酷暑難熬、腹飢不支、或不耐翻山越嶺體力不繼而死;加上沿途日軍打家劫舍遭致民怨,使民伕遭居民打死;在盤陀嶺上,遭美國軍機轟炸,馬伕與騾馬死傷無數。(金門戰地史蹟/黃振良)經過這次打擊,金門養馬人家大減。在縣立體育廣前有一石雕「日軍強徵馬伕紀念碑」,古寧頭溼地中心前有「馬伕淚碑」,紀念了此一歷史悲劇。

其次是民國卅八年大陸淪陷,國軍退守至金門,幾場慘烈的戰爭相繼在金門上演,根據董群廉的戰地金門史話追述:古寧頭大戰前夕,為了防範中共攻打金門,開始收集建築材料,由於政府財政困窘,無力支援各項建材,國軍只好就地取材,強拆民房民、門板,以構築防禦工事碉堡,並集合了附近村落五、六十匹飼養騾馬的人家,組成騾馬隊,從早到晚馱運門板、石塊、圓木,戰爭發生時,這些騾馬隊還冒著生命的危險,穿梭在槍林彈雨中馱運彈藥。(92/07/17金門日報/戰地金門史話-關鍵年代的關鍵戰役/董群廉)面對軍方的要求,老百姓沒有拒絕的權利,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誰還願意養騾馬自找麻煩呢?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