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傳說》作醮酬神見聞錄
大概是多重原因吧!從小到大總是對「作醮」之類的事「保持距離」,好似那一直是村中男丁在做的事,這回一方面是放暑假,另一方面則是近來對鄉土關懷之情越深,再加上媽那句隨口而出的話:「要不要去廟裡看一看?」我竟自動的走向「昭應廟」。不知村中怎麼決定要作醮的,不過好似廟裡供奉的諸多王爺、神明中某位的主意,於是乎村中、廟裡會來個二天的「大事」,印象中常是配合某神明的生日而舉辦。
那天,因古寧頭舅媽病逝,媽前去悼念有接近喪宅,回家後即使已過香(壇香),仍不敢走近廟,所以派我提著飯菜到廟前「拜旗下」,當然村中只要有事一定會透過擴音器一再提醒大家,所以趕在人多之前我趕緊前去,跟著嬸嬸們做一樣的動作,大夥兒的飯菜圍繞著直立的旗子,那旗是神明們巡視村中時壯丁們高舉的吧!我跟著在火爐中點香插在祭品中,然後焚燒紙錢,因為人多,得讓出位置給別人,於是匆匆又提著飯菜離開。第二天,好像才是重頭戲,一大早鼓聲不斷,那節奏直讓人覺得廟裡確實熱鬧可期,直到下午,又開始廣播了:大家開始「拜榜下」,我好奇的問媽「什麼是榜下」?媽說那是一大張紅紙,上面寫的是每一家每一戶的人口數及人名,果不其然,我前往觀看時,確實全村人口皆在其中,也許是祈求眾神明能全部照顧到吧!我站在一旁,看各家各戶來來去去,聽他們向神明們的「請求」,出奇的看到有位離廟較遠的人用做工用的「推車」推著飯菜前來,而一旁有人的相機也不約而同的瞄準她,真是神奇啊!而遠方有人在抱怨人手太少,因為還未到下班時間,事實上,他們已經是不分老少,全部動員了,有人抬轎,有人拿旗,準備隨著出巡的神明巡迴全村。然後我們把大門打開,門前擺放圍著布「兜」的桌子,上面放紅圓(閩南語)、香爐之類的物品,而重點在地上擺的東西我好像第一次見到,一桶水、一捆草,我好奇的問媽放那些東西的緣故,媽給了我一個很有意思的回答:「因為我們拜的神明裡有些是帶兵打仗的,那些馬要吃草、要喝水啊!」我一想,沒錯,廟裡有拜「關公」,確實是過五關斬六將的神將。
隨著越來越多的女生離開廟,我只好回到家中幫忙,沒幫上什麼忙,因為需要幫的是在廟中,而那仍是男生的「工作」,待神明的「動鼓」動了許久,終於「出巡」,我站在門口迎接,可是當「那股力量」(稱乩童吧!我想)接近我時,我竟有些忐忑不安,直到看到一位站在大門前(打著赤腳,當然全部都打著赤腳,嘴巴咬著一支東西,身穿一件紅肚兜),點點頭說「嗯!」「嗯嗯!」,不知怎麼的,我這時才比較安心,也許是感到神明的庇佑了吧!當然更該感動的是看到所有男丁的動員,他們可真的是盡全力在做這件「大事」上呢!晚上,有所謂的「過布橋」,好像還是男生去的,當喊到某生肖時,屬某生肖的男丁就快速跨過香爐,大概也藉此保平安吧!再晚一點有「迎斗燈」,這名詞我比較常聽到,可還是不解其意,打聽之後,大概是隨著鼓聲走向抽中「斗燈」的人家,那人家得自備篩斗、綠豆、筊鏈尺‧‧‧,以及一個罐子點燈直到天明,有趣的是這戶人家將會有喜氣降臨,那就是會生男孩,男丁增添家裡的興旺。
今年,意外的多了解了一點地方習俗,從簡訊中知道十二年一次「海醮」的部分資料,知道那是數十年前因太多海難喪失生命的亡靈,透過神明指示要十二年舉行一次「超渡」儀式,藉此祈福,同時會燒三十六艘紙船,代表對岸的三十六省,可見場面是多麼盛大而有意義,這也是后湖許家的大事。能同時對於保鄉佑民的廟中事又走近了一步,真好!其實心中很想盡一分村人的責任,而不僅僅是做「觀眾」,置身事中才更有參與感,而且一直覺得男女、女男不是漸漸走向平權嗎?難道「男主外、女主內」無法在每一件事上破除嗎?有待努力,如果可以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