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追憶古寧頭—銘記金門戰役 珍惜兩岸和平

發布日期:
作者: 酉堂人。
點閱率:2,226

古寧頭一戰定江山
今年10月25日是古寧頭戰役71周年,近年來兩岸關係越趨緊張,台北執政當局及北京兩方從唇槍舌戰演變到今日台灣海峽戰機滿天飛,儼然要開始重演上個世紀海峽兩岸軍事對峙局面,如果兩岸「真的失去和平」我們會怎樣?老百姓本來以為理所當然安身立命的生活環境及財產保障都還會存在嗎?知名作家龍應台女士曾在在臉書上公開分享「七十年罕見的福份」:
  「如果到2020台海仍無戰事,我們這幾代人就已經享受了足足七十年的和平歲月。年輕人是否知道,在歷史長流裡,連續七十年無戰爭--有如懸崖絕壁上開出雪白的百合花,是一件稀罕得不得了的事情……」。
  「如果真的靜下來仔細分析,這七十年的「連續無戰事」是誰的功勞,台灣應該是一個滿心感恩的社會,對七十年中每一個做過關鍵決策的人、對一生青春寥落換得一紙空虛「授田證」的老兵、對戰後在電廠、碼頭、船塢、博物館庫房裡孜孜矻矻埋頭工作的人……」。
  「如果了解『七十年無戰事』不是正常應得的,而是人類歷史上最稀有的賜予、最罕見的福份,台灣社會不應該有那麼多對前人的糟蹋、對他人的踐踏、對彼此的撕裂……」。
  平心而論,當生長在台灣本島的中華民國同胞們在聽到龍女士這番話語時,心中應該會充滿感恩及幸福感吧?從實際作戰角度而言,台灣本島從1949年兩岸分治後的確未曾直接感受到兩岸戰火威脅,除了到過金馬前線服役官兵之外,台灣一般民眾確實聞不到煙硝已經超過一甲子,老一輩銀髮族記憶中離上次戰爭經驗應該是台灣於日本統治期間在二戰末期被美軍轟炸全台日軍基地設施。對同樣在中華民國政府治理下,生長在海峽西岸的年長金門及馬祖外島居民而言,則是另外一種戰地生死存亡體驗。身為土生土長金門人,前水頭碼頭是西半島支援小金門運補的軍事要地,先父生前擔任民防自衛隊員數十年,猶記小時看父親從村公所裡面領取槍枝後在家中保養的印象,家中上有三個兄長,包含我自己三個男丁都曾服自願役穿過老虎皮扛過槍數十年。和許許多多金門籍退伍軍人及自衛隊員鄉親一樣體會,我當初聽到龍女士這番振振有詞「七十年罕見的福份」話語心中真是百感交集啊!不論時代再變,戰爭殘酷是永遠不變!金門古寧頭,對很多大陸和台灣同胞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地名!然而對於金門人而言,這曾經是發生在自己家鄉彈痕累累歷史戰場,對老一輩金門鄉親更是錐心刺骨痛苦戰爭經驗。不管你(妳)是來自大江南北何方神聖,扛不過戰爭這關都已入土為安化為一抔黃土而含淚九泉,扛得過戰爭家破人亡,有幸存活下來也是一輩子血淚斑斑陰影回憶。
  筆者於就讀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班期間,針對兩岸在金門發生戰役相關史料稍有研讀,在2020年紀念古寧頭戰役前夕,野人獻曝把當年這場戰爭細說從頭讓我們後代子孫銘記這場戰爭。國共第二次內戰期間,中華民國國軍在後期從1948年10月遼西會戰、1948年11月徐蚌會戰、1948年12月平津會戰、1949年4月渡江戰役節節敗退,1949年10月古寧頭戰役是整個戰局中扭轉乾坤的首場勝仗,整體規模不大卻極為關鍵。以前人們大略知道解放軍在金門打了敗仗,但具體失敗原因及很多細節也不得而知。實際而言當初解放軍如果順利打下金門,兩岸歷史必會重寫,而這場戰役在近代戰史上也不會具有現在重要地位。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意氣風發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4天後解放軍第二十八及二十九軍在福建沿海吹響進攻金門號角,首波大約8000多官兵藉助夜幕掩護,集結乘約300隻木船搶灘向退守金門島國軍發起攻擊。經過雙方三天兩晝夜短兵相接激戰後,前後兩批登島約9086位共軍,不是戰死異鄉就是被國軍俘虜無一返回對岸。
青年軍跨海馳援金門
  1944年8月下旬,蔣委員長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號召,於年底成立青年軍,分別是201~209師。201師於12月在四川省璧山由第94師為基幹改編成立,1946年9月整編為第203師第2旅下轄第601團、第602團及第603團。201師於1948年7月自上海撤退到台灣整訓,隸屬第80軍轄下建制,同年9月恢復第201師番號,代號蛟蟒部隊。駐台南第80軍下轄201師、206師及340師,201全師則由孫立人將軍督導訓練,經過一年時間在鳳山新軍整訓後如脫胎換骨部隊士氣昂揚。1949年國共內戰後期大陸半壁河山失守,國軍一路兵敗被迫向南後退。1949年8月共軍陳毅華東野戰軍部葉飛10兵團繼攻克福州,10月佔領廈門後準備伺機攻擊金門。22兵團司令李良榮將軍8月奉派固守金門孤島,金廈僅一海之隔,情勢告急電請孫立人將軍派兵增援,孫將軍即令完成整訓201師601及602團約7000人精銳部隊開往前線,同年8月31日出發馳援赴金門。當年青年軍部隊從訓練基地五塊厝(現今鳳山衛武營)徒步武裝行軍至高雄港碼頭集結並先後搭乘中字號101戰車登陸艦 (詳如羅昭群先生照片)、福民輪、延闓輪和太平輪馳援金門前線。9月1日,孫將軍正式就職台灣防衛司令,第201師10月在金門參加金門戰役。11月,國民黨蔣主席在中央非常委員會第二分會中提議孫將軍再兼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國防部發表新職。1950年3月1日,蔣主席復行視事重任總統職,東南軍政長官公署隨後裁撤,孫將軍接任陸軍總司令兼台灣防衛總司令。
輕敵之心 驕兵必敗
  對岸共軍於1949年7月上旬入閩,由第三野戰軍(三野)第十兵團負責地面作戰。第十兵團司令為葉飛,迅速奪取閩北要地福州及閩南要地區域,至9月及10月間,第十兵團在福建省沿海當面有第25、27、28、29、30、31及32等7個軍兵力。10月15日解放軍渡海發動廈門戰役,先佯攻鼓浪嶼而造成國軍戰情判斷失策。解放軍分數路成功登陸廈門島後擊敗駐守國軍,10月17日國軍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將軍被迫棄守廈門。在占領平潭島及廈門島後,第十兵團後繼佔領金門以北之石井、蓮河、大小嶝及澳頭等小群島。當時解放軍全軍上下都認為金門戰役將是大陸解放戰役是最後一仗,而且會應該如探囊取物般容易就拿下。整個部隊從上到下都十分輕敵,這也正是導致解放軍在金門戰役中嚴重失敗最重要原因。登陸作戰前夕,金門戰役參戰部隊召開誓師並在大會主席台兩側對聯寫上:「肅清殘敵解放金門,做好準備再立大功。」
(四之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