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文藝營記實
第一次報名參加全國巡迴文藝營,心中之興奮不言可喻,我還集合了家中喜好文藝的晚輩一同前往,我是散文組,另有小說、詩、戲劇、電影組,除共同部分外,我僅記錄屬於我的散文組A班的精彩片段。今年配合桃園文藝季,全國巡迴文藝營由聯合文學在銘傳大學舉辦,共吸引了四百五十位左右的文藝愛好人士共襄盛舉,我們四人大概是離島金門的代表吧!坐飛機、坐計程車、坐火車、坐接駁車才到報到地點│體育館。八月七日早上先量體溫、報到、將行李放至宿舍,稍作休息,九點四十分抵達各自的教室進行編組,只見輔導員滔滔不絕的說了些規定、注意事項後,班導師出現,她是廖玉蕙老師,算代課老師,但代全職,因原導師蔡詩萍臨時有事,換她代打,她是強棒無庸置疑,但臨場換將就是缺憾。另一個不足之處是我們並沒有善用這段時間讓學員間好好認識,以致到離營後我仍不知道我們班到底有多少人(還有就是師資事先保密,所以我仍存有一絲希望可以在教室中看到吳鈞堯,可惜希望落空。)上午十一點在體育館地下二樓開訓,除了滿滿的學員及各班導師外,就是各級官員了,文建會某處長期望大家工作有品質,生活有品味,著重修為、品質及閱讀習慣的培養;桃園縣文化局長談到文學的進步就是國家的進步,地方政府雖然能力有限,但支持無限;銘傳大學校長期許大家以發揚文學為己任,向老師學習文藝造詣,散播文學種子,等待開花、結果;而聯合文學張發行人形容這次研習營有明星化師資,開放、開朗、自由、活潑的氣氛,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而全場學員四百五十二人中,下自十二歲,上至七十四歲,包含各行各業,可見文學路上並不孤單。
下午第一節為導師廖玉蕙的課,A、B班合上,主題是「收與放│散文創作中情感的掌握與拿捏」,首先談及小說、散文、詩的分界不清,但最好的散文應該要有詩的光澤、有小說的結構,散文作家就好像在翻肚臍眼給人家看,除非長得與眾不同,除非翻的姿勢特別,否則哪來的吸引力?散文題材大部分是自己的感受、個人思想,散文要能引起共鳴、豐富人生、境界提升(打開一扇窗),余光中寫「我的四個假想敵」多有創意!散文可以是止傷療痛的過程,可以是情意的開發,有的時候只是選擇角度的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有人說「散文之道無他,簡單而已!」這樣一來恐怕就陷入文學發展的困境了,所以要多聽、多方涉獵,在情感未沉澱是沒法有好作品的,老師穿插生活化的笑語,讓人回味無窮。第二節任課老師王浩威,主題是「心理學與散文寫作」,內容較嚴謹,因此氣氛也較沉重些,透過個案生命、處境提供寫作題材的思考方向,寫作經驗通常要從自己開始,可是「自己」的故事用完了時怎麼辦?一個作品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某個程度上可以拿來做診斷,人永遠沒辦法寫出全部的「真」,通常也只是選擇性的不說謊,但是想像是無罪的,而與心理學相關的寫作是「真人不露相」的。接下來是「習作」時間,無奈大部分的學員都怕「當場寫」,所以變成交換意見,而大部分是聽班導說,有人如此稱她│對荒謬微笑,看來她的敏感方向與眾不同,要捨才會有得,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隨時學習是大家努力的方向,藝術、文學是混合的東西,「蒼蠅之微、宇宙之大」都可以入文的。
第二天早上是廖鴻基老師的「海洋文學」,他三十歲前都在向語言、文字挑戰,有教授形容他是「講海洋,眼神一亮,話就多了。」他覺得陸地生活讓他僵硬、有挫折感,而寧可做個「討海人」,租船在七星潭、海中繞,關掉引擎,寫筆記,親嘗被海豚包圍的滋味,世間有幾人有這種幸運見到有個寬廣的舞台,四、五千個演員為一個人做表演,面對大鯨魚時會高興的顫抖,不停的打電話把這難得的好心情與朋友分享,連朋友都煩了之後開始用寫的。他只要有一本筆記、一枝筆,就不會無聊,領域的跨越,可以自己去創造。人生像海面有高有低,要浮在水面上,不要沉沒谷底,人類的任何藝術成就都比不上海洋的繽紛多彩,有人說他是魚夫作家、海洋寫作、自然寫作、鯨豚寫作、海洋文學,也許是讚美,可同時也是限制,有個老船長說他「海看那麼多,還學不會海的寬闊。」大部分的我們何嘗不是學不會。有人說「人類對於海洋的了解,遠不如對太空的了解。」海洋不可以預約,但可以預期,他的小孩說得好:「我爸爸的辦公室在太平洋」。我們對鯨、豚、鯊魚等表達善意,就可以縮短彼此的距離,跟野生動物接觸,伸手是一種侵犯的行為。海洋深邃、豐美,值得一探究竟。接下來是桃園縣長朱立倫的專題演講「找出讀書的時間」,一位年輕有為的政治人物果然吸引眾人的目光,他以棒球賽為例談時間的可貴,常常勝負決定在投手、打擊手做決策的那零點一秒;時間的價值掌握在自己手裡,當你會分配時間就不會忙碌,我第一次聽到此一名詞「吞世代」,原來它是形容八十年代的人們,用「吞」的那怎麼消化啊?在美國某地一件因先生是「文盲」而訴請離婚案轟動一時,而現代也出現了「新文盲」│看不懂現代的文章、不懂媒體提供的新聞、搞不清楚表格及數據的含意。所謂的「知識經濟」重點在如何從知識創造、產生價值,「所有的知識四年之內會變成常識」,多可怕啊!我們要從忙碌的生活裡找出一點時間來讀書,不要當新文盲,人生本身的價值是自己能不能成為社會的資產?而非負債,寫作是件快樂的事,很多想法是靠文字的美來表達,而自己則是「有舞台的時候趕快努力,沒舞台的時候也別爭」。
下午第一節由王壽來老師主講「散文欣賞我見」,看得出來他的認真,因為只有他有準備講義,而講義百分之八十是自己一字一字打進去的,真是個負責的學者。他說很多人之所以覺得自己沒有創意,那是因為訓練不夠的緣故,而他也帶領我們欣賞他所精選的好作品中的部分內容,他在國外服公職三十多年,還對中國文學愛不釋手,真值得我們效法。接著我們集體會合在體育館地下二樓,這次學員的動作可真快,也許是特別來賓的光芒凡人無法擋吧!那是時下青年學子的最愛│畫家「幾米」,另外一個是名導演,一開始,主持人稍作介紹後,他們二人分站二旁,進行一場導演與作者的對話,而集眾人目光的幾米一番長談,敘述自己一路走來的創作歷程,看得出他的羞澀,也感受得到他的真誠,尤其一九九五年他生了一場重病之後,對人生有了另一層看法。我們看他的畫冊「地下鐵」,我們看舞台劇「地下鐵」的排練,那是一段音樂旅程,好像從陽光普照的這頭走進地下鐵,出來時變成大雨滂沱的世界,那種遠離城市會帶來距離感、節奏感,果真是個性情中人啊!尤其每講到激動處幾乎落淚,頗為感性的一個人。好像學員們都在等那一刻,等親手拿著幾米的書找他簽名、合照,所以時間一到,兩頭明顯的不同,看得出幾米受歡迎的程度,雖然其他作家也都有讀者找他們簽名,一方面滿足作家的虛榮心,一方面滿足讀者的渴望,而這次真的大排長龍。晚上七點播放「魯賓遜漂流記」,林正盛導演的片子,有點沉悶、有點無奈,那是中年男子的心聲,那更是有別於原著的創作。
第三天,第一節課來了一個極有活力的老師│劉克襄,主題為「自然寫作」,自然寫作最早像巫婆和巫師(原始本能反應),常常有人寫什麼,什麼就被保留下來,紅樹林就是個例子,生態環境運作是一種細膩、複雜操作的東西,而人無法遁逃於天地之間,自然寫作者常擁有豐富的資料,只是不知道如何消化。只有台灣有賞鳥、賞蝶、賞鯨人的存在,中國大陸只有研究員,所以以自然為題材,用科學語言來寫作就是自然寫作,自一九八○年代始已持續二十多年了。下課時留連在書展會場,想著今天是最後一天了,再不行動恐怕就沒機會買書了,於是拿了二本早就挑好了的書,一本吳鳴的「浮生逆旅」,吸引我的原因之一是其中一篇「金門記事」,另一本是王禎和的最後一部小說│兩地相思,第三本純屬意外,書展現場出現「蔡詩萍老師等一下會來到現場,請學員們把握機會,他的書有:::。」我心想,三天都沒找任何老師簽名,現在原導師出現是機緣,於是找了一本「不夜城市手記」,然後找他簽名時聊了一下話,我跟他說明我原是他那一班的學生,他問了些話後說等會兒會到教室跟同學致意,滿多才多藝的一個人。第二節談「散文的專制」,由「女」老師張惠菁主講,這是我們班唯一的另一個女老師,既年輕又多才,年紀輕輕已幫楊牧作傳。因時間的關係,每個人都會面臨共同的困境│生、老、病、死,所以要學著理解別人文章的感情,同時學著自己面臨問題時如何解決,生活和作品的關係好比生活壓在作品的力量,如果能夠打開閱讀的視野,就能「貼」近生活,散文可以是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也可以是自己和自己的關係,而作者的氣質會影響他如何看世界,每個作者有自己的「收納櫃」,有些記得,有些遺忘,到了某個時間點又會記得,不同的作者會碰到不同的困難。感覺和文字之間的對應關係未必一定密合,換一個眼睛看世界,不要等待世界的「大改變」,它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一句話形容得好:「人生的好玩就在不會被寫成定本的書」。
下午第一節課是藍博洲老師的「散文的輕騎兵」│散文之一的報導文學,大陸稱為「報告文學」,是一種新興文類,重點在直接取材現實生活,具有典型意義的真人真事,經過適當的意思加工(根據事實的前提),迅速即時的表現出來,它是用文學的手段直接報導現實生活的一種文體,它是「用腳走出來的」(到現場),它須收集資料再做採訪,要對背景先有所了解,有準備才能追問,它絕不是一次性的消費(採訪)。第二節談「六○年代以降的女性散文」,由陳芳明老師主講,他對六○年代以前的男作家侃侃而談,而要舉女性作家卻是屈指可數,男作家的作品大多是懷鄉、反共,屬時間的流動,而六○年代以後的女作家則大半屬空間盛大、家庭、物價、處理情緒、感情等;男作家偏重大格局,太大反而空洞,女作家以小博大,而這正是文學寄託的所在,「八年抗戰」一定是男性散文,「浮世繪」屬女性散文。現代主義因為語言貧乏,以前寫不出真實的自己,而開始改革語言,余光中說:「今天的天空非常『希臘』」、「我要把中國的文字拉長、壓扁。」六○年代張曉楓開始拆解文字,一個夢、一個想像都可以成為散文,她投入了個人的經驗,因為想像是無辜的、無罪的。張讓、簡媜、張愛玲:::,八○年代女性作家大量崛起,文學是不受國界、時間影響的,就像影響法國美術史的有荷蘭的梵古、西班牙的畢卡索一樣;九○年代生態作家、旅行作家興起。台灣文學不容低估,所以對女性想法要改變,閱讀也要改變,尤其現在還有「網路文學」,所以「只要想像沒有死,文學就永遠存在」。
三天兩夜的文藝研習營在頒獎聲、鼓掌聲、笑聲中結束,上台的大半是青少年朋友,正是「文藝青年」吧!沒有虛度,充實的感受洋溢著,也許背上的背包背著的已不僅僅是來時的行李,更多的是那無法衡量的精神行囊,全國巡迴文藝營二十年了,我首度參加,有些遲,但畢竟已付諸行動,我這顆種子有沒有開花結果的一天未可知,但做了就不會後悔!告別銘傳大學、揮別桃園火車站,我們帶著疲憊卻飽滿的心朝來時的路走去,回各自的崗位上繼續走在文學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