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古寧頭─銘記金門戰役 珍惜兩岸和平
戰爭無贏家 和平無價寶
福建省閩南金門及閩北馬祖這兩片彈丸島嶼群,自1949年來以因兩岸兵戎相見受戰爭影響及傷害最深。依當年戰役發生時間順序,國共雙方至少發生過金門古寧頭戰役(1949.10.25-10.27)、登步島戰役(1949.11.3-11.6)、襲擊南日島作戰(1952.10.11-10.15)、湄洲島戰鬥(1953.2.13-2.14)、東山島突擊作戰(1953.7.15-7.18)、大陳島撤退(1955.2.8-2.24)、823金門砲戰(1958.8.23-10.5)、92海戰(1958.9.2)等大小戰役。海峽東岸「後方歲月靜好」歌舞昇平是因為海峽西岸前線軍民用血淚承受肩扛「前方戰爭重擔」。
晚唐詩人曹松生逢唐朝末期亂世,曾留下不朽名詩《己亥歲感事》「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古寧頭戰役役中,國軍陣亡官兵名單中以李光前團長為最高階,李將軍號帆夫,湖南平江縣,曾參與石牌、湘西、麻城及王家店等戰役,深獲胡璉將軍器重,由排、連、營、副團長一路晉升至團長。先烈在古寧頭之戰中不幸遭遇敵軍砲火擊中壯烈成仁得年三十二歲。漫漫黃沙掩覆了英烈忠骨卻掩蓋不了其赤膽忠魂,李團長為古寧頭戰役中陣亡之最高將校,戰役結束後李將軍忠骸移葬於太武山公墓,胡璉將軍特別著文弔唁,金門軍民為感念衛國英勇先後在其殉國處立碑建廟奉祀為地方守護神。為感佩陣亡將士忠勇衛國精神,金門鄉親自發性於民國四十年起擇定十月二十五日為烈士殉國紀念日。筆者當年年少從軍之際,家母為求守護幼子從軍平安,離開家鄉前夕特別攜我至古寧頭參拜,為念母恩自從軍(校)旅生涯期間到退伍後數十年來,每次返鄉探親時必帶年邁家母至李光前廟參拜,多年以來香火未曾間斷。
為彰顯對古寧頭戰役中以身殉國英靈崇敬,謹在文末依李光前團長舊屬羅幼芳將軍(時任42團第7連連長)於參戰官兵口述歷史部分摘要紀念以確保文字詳實:「 我們的部隊從汕頭乘船到金門,在船上待命兩天一夜後,於24日下午在料羅下船,預定行軍至舊金城東南村落宿營,行經瓊林時,大嶝等島上共軍已向金門展開砲擊。當夜約11時許,官兵大部已睡覺後,接到團長李光前電話:「要求對武器彈藥妥為擦拭備戰。」不久,又接其電話:「要求部隊即向舊金城裡國民小學操場集結。」到達後完成備戰檢查,團即向132高地挺進,抵達後疏開於高地後方,當時戰況沉寂。25日黎明前,我獨往132高地觀察,未發現狀況,只見安岐前方海岸,停有共軍大型機帆船八、九艘,估計每船可載百人,共約有共軍八、九百人,天明再獨自往高地頂端觀察,即遭共軍機槍掃射,乃立即就地臥倒。此時突接團長電話,告知軍團情報科長前來,見面後請示告知當面狀況,未獲答覆,乃將海灘狀況報告後即行離去。25日上午我軍全面反擊,我42團奉命攻擊西埔頭,攻擊開始即遭共軍猛烈抵抗,經過上午之激烈近戰,中午團攻克西埔頭,但傷亡頗多。
第2營營長腳重傷,第3連連長陣亡,班排長及士兵亦頗多傷亡。午後續向古寧頭攻擊,雖遭共軍猛烈火力阻擊,但在戰車及海、空軍密切支援下,奮勇攻擊,進展迅速。約下午3時,團長李光前英勇進抵第一線,且口令指示:「慢慢來……」近黃昏團攻抵林厝前方土堤之線,傳令班長傳達團長口頭命令:「團今晚一定要攻佔古寧頭,並聽團長『衝鋒號』,全軍一舉攻佔古寧頭。」部隊完成衝鋒整備,但久未聽「衝鋒號」聲響,在等待間又獲傳令班長口頭命令:「要求部隊不要講話,一個一個的向西埔頭撤退。」抵達後,奉告知團長已壯烈成仁。」
自古戰爭敵我雙方無贏家,尋常百姓只求安生立命,古寧頭戰役對於金門鄉親而言,世世代代永遠是錐心刺骨的痛,鄉親前輩們當年在金馬前線和參戰官兵同島一命,因為親身體驗過戰爭殘酷,更珍惜兩岸和平!這一年半以來兩岸對峙情況持續升高,雙方戰機在海峽中線上空你來我往。我們前線外島居民此時無語問蒼天,心中不由得開始提心吊膽憂心未來,祈望兩岸執政者能以民為本以和為貴,天佑中華民族不再重演上個世紀骨肉相殘局面!(四之四/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