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一粟集》非常教育話從頭《現象描述篇》
在我國的教育史上,有一頁極為特殊的國民教育史,那就是發生在民國四十五年到八十一年,整整三十六年的戰地政務實驗時期。個人擬透過師友雜憶,讓歷史說話,試圖從相關的訪談當中,理出當年前輩先賢們,為了金門教育的明天艱苦奮鬥的情形!
學童餐飲:學生每天早上上學後,由政府供應免費早餐,喝牛奶及美軍顧問團供應的奶油塗麵包,當時,因為幾乎每一家戶都很貧苦,所以,在學校享用免費的早餐,成為每一位莘莘學子日後甜美的回憶。
由政府補助學生在學校使用營養午餐,當時,因為有些學校學區較為遼闊,學生中午放學後,往返一趟殊為不易,政府為體恤學生及家長需求,特別在經濟條件極為困窘的情況之下,撥發專款補助,使學生、教師均深蒙其利。
民防自衛隊:每年在暑假之後,地區都會定期舉辦民防組訓,請就近的駐軍單位負責訓練工作,課程內容有:箱上瞄準、槍枝大部及細部分解、敵情分析、單兵基本教練、射擊練習、正式射擊等等。
定期演習:每年都有一次三天兩夜的全島性軍事演習,演習期間,視同作戰,而且,每個參與演習的人,晚上都要輪值站衛兵,這三天,大家都不能回家睡覺,令人有大敵當前的感覺;而且,上級隨時會出狀況檢驗成果,晚上,也都會頒布「口令」,每個人都是戰戰兢兢的。
造林墾荒:造林,是以學校為單位,由校長統籌造林計畫,選定學校附近的空地,每人分配造林數,並由上級統一定出評分的辦法,比賽存活率,成績好的獎勵;成績差的,就要遭受到連帶的處分,所以在那段時間,老師除了上課以外,還要擔心自己的「愛苗」有沒有受損?能不能存活?
和造林的工作類似,就是要學校找荒地耕作,當年在小金門各國中、國小任教的老師,課餘時間都要下田耕作,有時,星期六下午還要等耕作完畢,才能回得大金門來與家人團聚,殊為不便。
滅蠅運動:規定學生每星期繳交蒼蠅的數量,打過的蒼蠅,統一用火柴盒裝起來,再用袋子裝起來,帶到學校交給老師,每學期由承辦老師統計最優前幾名,請校長公開頒獎表揚。學生為了求得好成績,時常無所不用其極的想盡辦法,有請親人代打的,也有請駐軍代打的,甚至有用茶葉攙雜在蒼蠅裡面魚目混珠的,不一而足。
滅鼠運動:規定每一家戶,每一學期要交的老鼠尾巴數量,學生每天放學回家後,就要設法捕捉老鼠,並說動父母也投入捕捉老鼠的行列,使鼠輩無所遁形。
勞動服務:過農曆年的前幾天,學校總有幾天,要配合社區環境大掃除,學生在固定的場所集合後,再分區打掃,有時老師也會隨隊督導打掃工作,一定要把村容打掃得乾乾淨淨,等到檢查小組檢查通過後才算過關。
撿拾宣傳單:那是「單打雙不打」的時代,每天早上上學前或是星期假日,就是學生撿拾宣傳單的時候了,而且老師還規定學生只能撿不能看,(可是卻常常有老師在偷看,可能是因為好奇嘛!)老師收齊後,先點過張數然後登記,再把它放在袋子裡收存起來,並且定期繳交給治安機關處理。
徵調軍中師資:那時的師資普遍缺乏,民間找不到的師資(尤其是英文和數學),就從軍中相關科系中去找尋人才,而軍中在「軍愛民,民敬軍」的要求下,也極為配合,所以當年,金門教育的先天條件雖然極差,但是在政府自力更生、慘澹經營下,仍然培育了不少極為優秀的人才。
國小畢業會考:那時盛行國小畢業會考,所以「補習」自然應運而生(但是當年的補習卻不能收費),學生每天下午放學回家,吃過晚飯後,六點半以前,一定要再回到學校補習,老師輪流看晚自習到九點鐘,師生方能離校。雖然,效果不一定良好,但是上級規定,不做也不行,因為學生升學成績的好壞,不僅影響老師的考績,更影響校長的升遷。
借用民房上課:當年因為學校校舍嚴重不足,所以幾乎每校都要借用民房、祠堂上課,而且教室零零散散的,分佈很廣,又沒有電鈴的設備,所以每節上、下課,總要請一位比較高大機警的學生,拎著手搖鈴,挨著一間間教室,提醒學生上、下課。
樂山曰:金門是世人嚮往的海上長城,因為她不僅有壯麗的湖山,更有俯拾皆是的人文。惜民國肇建以後,由於迭遭兵燹,政府每每不能從事有效率的文教建設,但是金門人並不因此氣餒、退縮,反而能在惡劣的環境下自力更生。
金門人的骨氣,就是表現在能屈能伸的志節上面,要不然,誰能在軍管下存活了三十六年而不改其志、而不易其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