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文明的曙光──探索金門史前文化陶器的紋飾

發布日期:
作者: 林金榮。
點閱率:1,348

人類用泥土製成的器具,再經火力燒煉,即成為陶器,始見於新石器時代。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大約開始於距今九千年前至距今四千年左右。也因地域文化發展不同,年代區分早晚各異。使用陶器是人類走入新石器時代的生活指標之一,從此先民便會就居住環境的附近,選擇泥土來製造陶器,形成固定的生活型態。福建地區在新石器時代各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依類型和品種看,早期器物品類齊全,已包括紅陶、灰陶、泥陶、砂陶等;發展到晚期,無論從製法、造型和紋飾演進,都勝過早期的器物工藝技巧,類型既多,時代特徵更加明顯。

廈門大學林惠祥教授早年在福建南部的龍岩、武平、惠安、南安、廈門等處,都曾發現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遺物,以印紋陶和石錛最具代表性,他認定:「印紋陶在中國東南一帶最盛,華北很少,應是東南方固有的史前文化。」一九五八年,林朝棨教授在金門的富國墩發現了富國墩貝塚文化層,貝塚中採集到許多黑色和紅色的陶器破片,燒成的火候似乎不高,表裏雖呈紅色,中心部尚遺留黑色。有素面的,也有帶紋的,紋樣型式以貝印紋和指甲紋為主,利用種種蚌類的殼緣印出波浪紋、點線紋、直線紋等;指甲印出弧紋,排成一列。其他亦有橫線、斜線和橫列短直線的刻印紋。推論該文化層的年代約六千三百年前至約五千五百年前。(資料引用︽考古人類學刊︾第三十三、三十四期合刊,林朝棨著︽金門復國墩貝塚遺址︾),陸續的考古學者在金門的金龜山、浦邊、烈嶼青岐和貴山等處都有發現史前文化遺址,對金門史前文化生活的探討,提供不少實物依據作為推論的觀點。筆者數年來探研金門地區使用的陶瓷器文化,曾在大小金門多處地點發現過史前文化的印紋陶片,並前往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借閱對照該館收藏的考古出土實物,初步可作一系列文化探討的課題。

印紋陶器在中國南方各省的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以至鐵器時代初期的遺址中都常有發現。福建省是幾何形印紋陶器較為發達的區域,閩北、閩西、閩南更為普遍;閩南的幾處印紋陶遺址,在紋飾上與粵東、珠江三角洲沿海一帶的青銅文化相似,筆者曾把金門地區採集的印紋陶片與漳州東山島出土的陶片相比較,應歸屬同一文化體系。至於福建何時進入青銅器時代,林惠祥認為在商、周時期便已進入,這也為文物考古學者所認同的。金門地區目前發現過的長方形幾何印紋陶拍,和閩南地區出土的陶拍形式、紋樣相同,年代也屬於青銅器時代,對當時的製陶工藝和紋飾研究,有了深層的瞭解。

金門地區出現的文化遺存中,大量含有夾砂陶片。這些刻意的在某些胎料中加進砂粒(即所謂的羼和料),砂粒有粗有細,其作用可使坯體結構疏鬆,燒成時水分容易釋出,減低陶土粘性,並防止於乾燥或燒成收縮過程中開裂或變形,以提高耐熱急變的性能,避免加熱時發生破裂。由於在不同的燒成氣氛,使陶器呈現各種顏色;初步的整理歸納出現的紋飾,裝飾的方法,略分拍印、壓印、刻劃、戳點和附加堆紋等幾種:

(一)拍印紋飾:有方格紋、葉脈紋、曲折紋、斜線紋、粗繩紋、細繩紋等。原先是要改善坯體成型中的器壁厚薄不均及鬆散的胎質缺點,必須拍打陶坯,使其綿密加固,進而演化成有意識的拍印紋飾、增添美觀的效果。拍印的工具,是在木板或陶拍上刻劃凹陷的麻點,線條形的陰紋,或在木板上紮綑繩索,用以在尚未乾燥的坯體上,拍印成相印的紋樣。早期的製陶術階段,首將粗或細的繩子纏繞在木拍上,然後在器表上壓滾印出紋樣來,到了幾何形印紋陶發展階段,主要的裝飾法可能就是利用印模。雖然木質的工具,容易刻紋,又較耐用,但卻不能留存到現在,金門僅見陶印模,多呈長方形,例件中殘存長七公分,寬六公分,厚一‧五公分,兩面都有紋樣,是為方格紋、斜線紋、曲折紋、斜格紋等。拍印的面積一般比較大,工序中需要用礫石或陶墊襯托於陶坪的內部,以阻止坯身變形,並藉以加固器型,往往於器壁內會留下墊窩痕跡;后豐港採集到一件拍印方格紋的陶罐殘片,內面清楚看出有拍印過程中留下的女性指痕,能證明當初女性也投入製陶工作的行列。

(二)壓印紋飾:出現的有貝齒紋和指甲紋。金門的文化堆積大都以貝丘為內涵,貝齒紋是獨特的濱海文化工藝,利用貝殼如血蚶殼邊緣的齒狀紋路,直接壓印在陶坯表面,有連續性和分段構成齒狀排列的圖案。而直接將指甲壓印在陶坯上的,稱為指甲紋。洋山灣的一件指甲紋陶罐殘片標本,為求圖案的統一和動向,在密集的指甲弧紋中,拿沾濕的手指頭通體抹劃間隔性的弦紋,形成另一種趣味的變化組合。

(三)刻劃紋飾:有平行線劃紋和交叉線劃紋。普遍呈多線條平行圖形,有的以轉折或交叉組合紋樣。以貝殼邊緣的鋒利或竹木製造的利器,皆可在坯體上刻劃裝飾。

(四)戳點紋飾:採用相應形狀的利器,直接在陶坯上戳點而成,一般呈連續性的排列,是一種集合戳點而構成圖形的裝飾面。

(五)附加堆紋飾:用坯體同性質的泥料堆成各種凸出的紋樣。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