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金門史話》防空洞的構建
許多受訪者表示,那時留在金門的人,每人也要發三千元,甚至說要加發至五千元,但至前為止,尚無檔案資料證明為真。有可能是遷台民眾每口發放三千元安置費的消息傳回金門後,造成民心的浮動,地方政府為安撫情緒所作的口頭承諾;或基層幹部為了方便管理,放出來的假消息。但不論如何,這項謠言的傳播,以致大部分的人相信,這筆要發給仍留在金門民眾的項款是被大官污掉了,真是得不償失。
二十、防空洞的構建
防空砲洞的構建與火砲的進步及民眾的防空砲觀念有密切的關係。古寧頭戰後,國共隔著金廈海峽對峙,國軍在金門的防禦工事日益堅固,中共無力進行登陸作戰,改採隔海砲擊。本島防空設施,自民國四十年起即已著手辦理,在軍方主導策劃下,民眾消極防空設施亦已推行,諸如防空壕洞之構建,消防沙水之設置,及建築物之塗改防空顏色,均分別加速辦理。九三砲戰之前,民眾防空砲的觀念比較差,也不知道敵人的火砲那樣厲害,那時官方督導的防空壕(洞)只要能蹲在裡面就算合格, 民眾也視挖掘防空壕(洞)為額外的負擔,只要能應付了事就好了。「九三砲戰」之前主要是防空,戰後偏重防砲,戰前所挖掘的防空洞都很淺,主要是用來預防空襲,那時還沒有防砲的概念。
但是經過「九三砲戰」的洗禮後,官方有了觀念上的改變,官方認為在可見的未來一定會有更為激烈的砲戰發生,因而於四十四年六月份起下令全面性的挖掘防空掩蔽部,以每一自然村為單位,利用地形構築,有平坦、窪溝式及山坡式三種,能容納各該村之居民與物資, 強制要求民眾挖掘符合標準的防空洞。金門縣政府組成督導隊,動員公教人員率先作業,劉玉章司令官並在七月四日以「加強民眾空防緊急措施」為題,正告全島軍民,限期完成防空工事。
為激勵全縣各級幹部按照要求標準,如限完成防空疏散掩蔽部工程,以加強戰鬥準備工作,縣府於八月頒訂獎勵辦法:一、各鄉鎮之成績以所轄各行政村里之總平均成績計算,取錄全縣鄉鎮成績最優之前三名;二、各村里之成績以所轄自然村之總平均成績計算,取錄全縣村里成績最優之前十名;三、縣府各督導組之成績計算及其獎懲,另定之;四各鄉鎮村里之成績評定由聯合檢查組評定之。村里第一名獎金一千五百元,優秀幹部按事蹟議獎。 四十四年九月完成全面民間防空掩蔽部加強安全措施,並於那一年全面檢查二次及重新加強整修三次;訂頒違反防空規定處罰辦法。
李清泉先生回憶說:「民國四十三年九月三日中共發動九三砲戰,砲戰期間民眾都在自家附近空地或屋內、甚至床下挖掘土洞,這些土洞都非常簡陋,有的土洞只是在洞口蓋上床板,在床板上再舖上蚵殼,有的甚至用長條椅疊在一起做為防護。戰後,政府為加強空防緊急措施,限期完成防空工事,有的以鄰為單位,有的以家戶為單位,就是每一個民防隊員都必須挖掘一個防空洞(土洞)。」
董王獅先生回憶說:「九三砲戰後,上級要求挖掘防空洞,那時規定一個區域內的住戶必須至少挖掘一個,有的是以鄰為單位,一鄰一個,由民防隊隊員負責挖掘,當時物質缺乏,少有鋼筋、水泥,所挖掘的防空洞都是土洞。」
許加壯先生回憶說:「九三砲戰砲火比較零星,但各家戶也都是在匆忙中,因地就簡在自家房內或房外挖掘土洞,躲避砲火。九三砲戰之後,才在上級的要求下,以鄰為單位,每鄰挖掘一個大的防空洞。」
但就民眾來說,因為九三砲戰還只是局部性的砲擊,金門的大部分地區並沒有受到砲擊,感受不到砲火的威力,還沒有體會到砲戰死傷的可怕,所以對官方的要求很不以為然。許明良先生回憶說:「民國四十四年,上級要求各村挖掘防空洞(壕),該村的民防隊也在上級的要求挖了一個很大的防空洞,內部分成許多空間,每個空間都相通,足夠全村的民眾在洞內避難。不過在挖掘過程,因工具非常簡陋,進度非常緩慢,每個民防隊員都很辛苦,對上級的命令確實抱怨不已。不過等到『八二三砲戰』,村民都獲得一處安全的避難處所,百姓才發現它的功效,對於過去上級的要求才有新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