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契禪─「道器得兼;茶禪一味」
在我國文化中,茶禪並非如一般人所謂,恢復其來有自之文化而已,它更是一種文化的創建。一襲布衣,仙風道骨的禪者林谷芳,在其《茶禪》書中,以一貫簡潔、古雅而又峻厲之語法,首次就「茶禪」概念,做了清晰辨正,為茶禪立基。
他認為茶禪的初始,在於茶人之有心,能「以禪入茶,以茶契禪」。基此,作者從茶道與禪宗的流變切入,以「茶」、「禪」、「茶禪之立」、「茶禪之成」四個流段深入辨析,使有志於此之茶人,能「立正知見,作深行履,驀直而去」,成就中國茶禪。
誰家無明月清風,相對於日本茶道,雖說近年來,中國茶有復興之勢,於道亦有觀照,但卻往往「以禪為學、以禪為趣、以禪為美」。禪只作為生命裝點,囿於表象。究其由,一則因禪在宋代以後已衰,再則因後世文字禪之大興,尤其是受到晚明文人美學的影響,每趨於幽細唯美。在茶,上固人文揮灑,怡情悅性;下則溺於所執,作意雕琢。故而,書中特以「茶之事」、「茶之行」、「茶之思」三方面以為導引。
誠然,茶禪之立,固可自茶事、茶行、茶思做一一之相契,但不能以為如此,即可竟其功。茶事!須於「物」之上,尤須談「境」,在此,當求「立境簡約」;茶行!茶之一事,終究以「本乎天然」之行茶為核心,在此,當求「舒展自在」;茶思!以茶映思,以思行茶,在於能否物外山川,道契不二,在此,當求「生命何置」。至此,無有對待,道器得兼,茶事、茶行、茶思渾然於一。
雖說我國飲茶文化已逾二千年,然至六朝時,方發展出文人的生活美學,並參悟了道家的自在。然而茶禪文化之立,卻是始於唐代,從文獻中可看到唐開元時,僧人坐禪、飲茶助修。不只飲茶參禪,寺廟中更設有「茶堂」,作為招待賓客品茗參禪、論佛之所。除了以詩文會友外,更因此衍生了「茶宴」,產生了以悟「道」為旨之茶道。
真茶禪,須得其整體之道人風光,尤忌以外相之莊嚴,而壞此自性之天真。終究,茶之道,原非一定在禪,但以禪入茶,以茶契禪,方能應緣說道。因而茶人與禪家,若能相互契入,始能一味。正所謂茶雖小道,而猶有可觀焉:品茶,既在品茶味,也在回溯山川人文,品茶之清;悟禪之心。要者,以禪入茶,在破,須無法為法;以茶契禪,在立,須安在當下,至此,自能茶禪一味,以一期一會之心,善珍當下,生命之修行如是。
「茶禪一味」,是機鋒、是禪意、是真諦,是余悅所言的三重境界。這三境界或與日常生活的相融;或與開悟頓悟的相通;或與平常心的相和,進而會通為當下的自在。這自在,指的正是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的境界;悟的正是立境簡約,此心安頓的自在!
此心安頓,自然不會以萬古長空,不明一朝風月,亦不致以一朝風月,昧卻萬古長空。因為前者是道體,後者是事物,兩者化一,方能應緣。否則,萬古長空就是執虛,一朝風月便是物縛,兩者會通,禪方能入於諸事,諸事亦可契於禪,「茶禪」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