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憶往》雞母山澗洗衣樂

發布日期:
作者: 樂山。
點閱率:761

小掌故:雞母石,位於下坑的西北方向, 它是太武山岩脈之延伸。鄉人自古傳說:有一隻偷吃的雞母,因偷吃民間辛苦收成的雜糧,不幸遭到雷擊的懲罰,遂化身為雞母石。就在雞母石的附近,溪水常年不斷,而且清澈見底,村莊的農婦每每喜歡聚集於此,一邊洗滌衣物,一邊閒話家常,大家宛如一家人一般的親密,直到民國三十八年間,國軍為了闢建尚義機場,因缺乏石材,就將偌大的整塊雞母石炸掉,並且搬運去尚義當建材,至今,下坑人仍引為平生憾事,實在是一件極為可惜的往事。

只要一提起雞母石,對於下坑老一輩宗長的回憶中,可說是充滿了無限甜蜜,因為在他們跡近模糊的記憶中,已經年華老去、甚至已經成為歷史陳跡的雞母石,與他們日常生活的互動關係,回憶起來,形象卻是由模糊而逐漸清晰、由清晰而逐漸嘴角露出一抹微笑,終至把彼此的關係拉成濃得化也化不開、分也分不開。

在屬於我們的孩提時代,大概是民國五十年左右吧,當時的金門,還是一個百廢待舉的年代,一般的鄉下人家,都沒有自來水(民間管自來水叫:「水轉水」)的先進設備,左鄰右舍日常生活所賴的飲用水,幾乎都是靠到村莊一角,打清涼有勁的井水,來維持一家老小的日常所需。

每逢炎炎夏日,每當黃昏,太陽西下的時節,村莊裡的每一口古井旁,就頓時變成小孩子的天堂,因為這個時候,是屬於他們的快樂時光,無論是玩了一天,還是忙了一天,大家也都有筋疲力盡的感覺了,正好,可以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大夥兒三五成群的在一起戲戲水、沖沖涼、打打水仗,如此,一天的疲累,往往就在這一潑、一舀、一灑、一鬧當中,給消失得無影無蹤。

一般的住家,為了要節省水源,幾乎每天早上,在家務事料理停當後,三五婦道人家,就左鄰邀右舍,相約到雞母石去洗滌衣服,她們不分大小,幾乎個個攜帶大包小包的換洗衣物,前呼後擁,一路上有說有笑的,直奔村北的雞母石洗滌,她門一邊賣力的洗著衣服,一邊東家長,西家短,天南地北的聊著,情誼便在一問一答間、一搓一揉間更加接近了。

在那個苦哈哈的年代,村子裡的鄉親和宗親都非常團結,平時,妝人(即俗稱婦道人家)洗衣的地方,不是在村北的「雞母石」,就是在村東的「下尾橋」,她們在出門之前,通常都會預先告訴家人,告知今天要前去洗衣的地點,免得家人有急事時,臨時找不到人。

雞母石的外觀,是一扁長形的山澗,澗水從山上流下來,匯集在山澗裡,澗水既深廣且清澈,足夠全村的婦女,清洗衣物之所需。村婦在洗滌衣物時,一方面,暗中較量著巧勁,另方面,她們也若無其事的談笑著,手腳快速、較靈巧的、先洗完畢的,往往會主動去幫同伴洗。有時,村婦家裡臨時有事,她也會托其他的同行者,代為洗淨剩下的衣物,等當事人急事處理完畢,再返回雞母石時,她的衣物,早已被其他夥伴洗乾淨了。

洗過衣服,村婦把臉和腳也清洗乾淨,才高高興興的或合抬著一籮筐、一籮筐的衣物回家曬、或掛起來晾乾,每天,雖然都忙得不可開交,但卻「樂在其中」,不以為苦!

樂山曰:文明是可貴的,但是如果一時一地的文明,會把過往的歷史軌跡一概湮沒掉、磨滅掉,我門寧願不要如此的文明。我以為,真正的文明,應該是可以兼容並蓄的,它應該會有廣大的胸襟,它應該有容人的雅量,而不是一味的打壓和排斥。

「不廢江河萬古流」,是的,歷史原是一面鏡子,也許因為我們的無知,才對於我們老祖宗所遺留下來的「文化財」,一再的橫加摧殘和破壞,但是請不要忘了,無言的大地,有一天是會反撲的,我想:我們所意欲留給子孫的,應該不只是一攤攤無從收拾的濫攤子而已,我們後代子孫的要求並不多,我想:「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應該是他們共同的呼聲和願望。

朋友們,且讓我們:成全他們這種最卑微的要求和期待吧!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