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浯島風情》陳坑陳景蘭洋樓史話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2,163

在僑匯的年代,金門一百五十多座洋樓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當屬陳坑(成功)的陳景蘭洋樓。這棟建物歷盡滄桑,在日本軍佔時期曾充任指揮所,戰地政務時期又為國軍醫院、金門中學及「金門官兵休假中心」。當年,綠樹成蔭的大洋樓及金湯公園,想必烙印在許多人的心裡。

陳景蘭(1881-1943),金門陳坑人,是新加坡重要僑商。根據李金生的訪談,少年時期的陳景蘭立志讀書脫貧,但因陳坑沒有學堂而受阻,所幸後來他住在後沙的母舅開設私塾,聘請後浦許久臻任教,他才有機會受到教育。1902年,時年二十一歲的他,為了尋覓生機,南渡新加坡,勤勉加上熱心助人,開啟了他成功且豐富的一生。

根據新加坡方面的資料,初抵叻埠(新加坡)的陳景蘭,任職於「協成號」為簿記。後辭職前往荷屬印尼的勿里洞(Belitung)島,創辦「南金號」九八行(因抽取2%利潤,價格公道穩定,廣受歡迎,故當年的貿易商號多稱九八行),專營貿易而獲大利。後來進一步開分店「成源號」於新加坡。善於投資的他,在新加坡多家工廠及公司,亦持巨股,如新加坡芽蘢碩莪廠、逢源公司,逐步成為南洋重要的僑領與商賈。在新加坡出版的︽新華歷史人物列傳︾(柯木林主編,1995)一書中,亦收錄了陳景蘭的事蹟,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事業有成的陳景蘭,對南洋華人社會及家鄉多有貢獻。在南洋,他曾捐助五千元給予當時新加坡華人最高學府「南洋華僑中學」(1919年創辦),福建鄉僑創辦的「愛同學校」(1912年成立)、「道南學校」(1907年),亦可見到他提供的的月捐。在家鄉金門,1922年籌辦「金門輪船公司」,方便鄉人往來於金廈之間;1925年,贊助「金門商業學校」及「金門公學」,籌募基金;1933年,他也在陳坑海濱興建一座東亭,供漁民風雨棲息;同時,為了確保村里鄉親的安全,他還在象德宮旁出資興建了「尚卿碉樓」(尚卿之名,與陳坑原名「上坑」閩南語音接近,且較為典雅,又與陳坑陳氏宗族的發源地「圍頭陳卿村」有一字相同,故陳景蘭取名為尚卿),戍守阻止海上的強盜。這些事蹟,足見其熱心公益及教育事業。

1917年,三十六歲的陳景蘭有了光前裕後的願望,他購置了陳坑濱海的大片土地,興建大洋樓,延請廈門及金門匠師施作,歷四年完成(1921年),花費超過十萬元。這幢被里人稱為「陳坑大洋樓」的建物,居高臨下,可遠眺金門南海灣,位置十分優越。建物格局宏大,二層樓高,正面為七開間,其中明間、次間為一大弧拱搭配二小圓拱,創造類似西洋建築雙柱的入口意象,相當氣派。山頭簡潔明朗,除中央為三角形外,僅有望柱及水泥預澆欄杆。四周環以外廊,與大多數金門洋樓只有單邊外廊相比,豪華許多;底座抬高約五十公分的做法,呈現了磅礡壯麗的氣勢。建物左側(龍邊),甚至還建有一長條獨棟小洋樓作為門房使用,類似傳統建築的護厝,上面的山頭裝飾還塑有「1921」年的字樣,說明了這幢建築的落成年代。設計藍圖現不可考,有可能來自新加坡,杉木、磚石等建材則來自閩南,以三桅帆船運送到陳坑海邊,再以騾車拖運上岸興建。陳景蘭洋樓是金門規模最大的洋樓,與鼓浪嶼華商巨賈的別莊、別墅(mansion),不遑多讓。

建物完工後,一部分作為家眷居住,一部分作為學校使用(陳坑小學)。教室不足時,還利用陳氏宗祠來上課。陳景蘭出資聘請鼓浪嶼及同安的教師任教,為家鄉的教育盡心盡力。1937-1945年日本軍佔期間,許多華僑避禍南洋,故鄉家產多有損失,這幢大洋樓被日軍看上,佔據成為指揮所。陳景蘭在1943年逝世於新加坡,因為戰亂未能遷葬返金。和許多他這一代的華僑一樣,由於國族的災難,他們多數沒有機會在自己親手打造的洋樓裡,安享晚年。

國共戰爭與對峙,讓這棟洋樓有了截然不同的命運。1949年先是國軍防砲部隊駐紮,後為「陸軍第五十三醫院」,作為門診、病房之用,連醫護人員也住在裡面。國軍也在洋樓的前方坡地,佈置了一座公園,名為「金湯公園」,使得建物與園林之間有了很好的呼應,園中並立有仿自由女神的雕像,令人印象深刻。1954,年「九三砲戰」後,金門中學暫遷陳坑,直到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爆發前,以這幢洋樓作為師生教學及住宿空間。現在金門許多名人,如副縣長楊忠全、前副縣長顏達仁、縣府主秘翁廷為等人,都在這裡唸書、生活過。他們的回憶即是歷史的一部份。

八二三砲戰後,隨著金門中學師生遷台,陳坑大洋樓在次年(1959年)規劃成為「金門官兵休假中心」。根據李金生的研究,金防部相當重視這個新單位,首任主任為陸軍少將戴海容,副主任為上校職,洋樓內外有飲食部、理髮部、百貨部、醫療部、洗衣部、澡堂、點券部、撞球室、茶室、小型圖書館及定期播放電影的康樂廳;在部隊有榮譽事蹟者才能進入休假,通常不超過十天。當時,戰地金門非常嚴肅,娛樂很少,對防務繁重的官兵來說,這裡簡直是個天堂。一些陳坑朋友告訴我,當他們還是小孩的時候,常常混進康樂廳看電影,非常難忘。後來,隨著兩岸關係的緩和、台金交通便捷,「官兵休假中心」的角色不再,在1992年底戰地政務結束以前,即已劃下句點。

我的年紀,沒有趕上陳景蘭洋樓的風華,在戰地政務晚期來金門做研究時,「官兵休假中心」人聲鼎沸的場面也早已不存。人去樓空的大洋樓,讓我產生極大的好奇。後來有機會聽長者憶舊、侃侃而談時,陳景蘭的事蹟及這幢建物的故事,總使我感動不已。十餘年來,像是探望老朋友般,我常到這裡拍照調查,由於無人居住管理之緣故,我目睹著它日漸殘破。我的幻燈片,記錄了一幢洋樓衰頹的影像史。1999年丹恩颱風襲金時,建物左前方的五腳基外廊坍塌了一大半,成為斷垣殘壁的危樓,非常可惜。其實,這裡是極為重要的歷史建築,也具有優越的再利用之潛力,不論是向中央爭取相關計畫補助(如內政部營建署的城鄉新風貌,或者文建會的閒置空間再利用、地方文化館等),或是縣政府自行編列預算修復,好好恢復舊觀,並加以經營管理,是件值得公部門投資的大事。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希望有朝一日陳景蘭大洋樓能夠修復起來,再現風采。這不只是對陳景蘭僑領、當年的金門中學師生、國軍官兵經歷的歷史有所紀念,更是對金門下一代別具意義的延續與傳承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