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我與財務自由的距離

發布日期:
作者: 靜玥。
點閱率:2,164

我現在與財務自由的距離是282,000元。
 其實我有在記帳,所以知道我一年的花費大概是30幾萬,這30幾萬的花費包含車貸還有給父母的孝親費,所以初期我定了一個財務自由的金額是一年365,000元,也就是一天1,000元。訂這個金額沒有特別的原因,純粹是因為一年有365天,好算而己,而我平時的花費也差不多是這個金額。
 那為什麼我與財務自由的距離不是365,000元?而是282,000元呢?這當然是有原因啊!總不會無緣無故的從365,000元變成282,000元,如果真能這樣子的話?那我真想直接把它變成0,這樣我現在就可以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了。所以,為什麼我現在與財務自由的距離是282,000元,就讓我娓娓道來好了。
 我最終財務自由的目標是每年有120萬的被動收入,為什麼選擇這個數字而不是更高或更低的數字呢?因為除了120萬可以讓我跟家裡過著不錯的生活,其中最好笑的理由還不是因為「剛剛好」的強迫症又給它發作了呢!120萬,每個月10萬很好算耶!哈哈哈!就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我把我財務自由的最終目標訂在120萬,或許對很多有錢人來說,這一年120萬的被動收入太小家子氣了,但對我而言已經很夠用了,這個金額對那些有錢人而言這是個很容易達成的目標,但對於我們這種小老百姓來說要達到這個目標並不是那麼容易。有一個一年120萬的財務自由目標感覺蠻好的,不論是達得到還是達不到,最起碼它會讓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
 其實我是個不怎麼有耐心的人,要達到每年有120萬被動收入的財務自由目標太遙遠,以我的薪水待遇,這不用30年也還要10幾20年才有可能吧?偏偏我得了一種「不想上班的病」。上班對現在的我而言真的蠻痛苦的,當然我不個家財萬貫的富二代,但我也不容許自己是個無所事事的魯蛇,既然如此那我就非得想想辦法縮短我與財務自由的距離,讓自己儘快達到「不用上班就有錢」的境界,可以做我喜歡做的事,過我想要過的生活。
 那我該怎麼做呢?首先我得要先確認我財務自由的目標。前面說過,我對財務自由的最終目標是每年創造120萬元的被動收入,但這是最終目標,有可能達得到,也有可能一輩子都達不到。既然最終目標有可能達不到,那比較實際的初期目標一年365,000元的被動收入應該比較有機會可以達到。因為我有記帳的習慣,而且已經記帳記了好幾年了,所以其實我可以很明確的知道我一年的所有花費大概是30幾萬,所以如果可以達到一年有365,000的被動收入,那我可以說我已經得到初步的財務自由了。
 我財務自由的目標是365,000元,那為什麼說我現在與財務自由的距離是282,000元,不是應該還是365,000元嗎?講到這裡大家一定很狐疑,我也就不賣關子了,原來我早在10年前就開始了我的投資理財,雖然一開始沒有任何計畫,但到了如今雖然還沒有開花結果,卻也有了一點小成果。現在回想起來,早在10年前當我什麼理財觀念都不知道的時候,我就已經買了一個8年期的儲蓄險,每年大概有4%左右的獲利。我這個儲蓄險是美金計價的商品,繳費期間是每3年可以領回1,200美金(相當36,000元台幣),繳費完成每年可以領回600美金(相當18,000元台幣),雖然不多,可是在我當時完全沒有投資理財觀念的我,還是讓我存了點錢,給了我一點被動收入,當然這一點點錢是沒辦法讓我不用上班工作的。
 後來有一陣子新聞裡常常提到新型態的投資理財工具「黃金存摺」,剛開始時因為我對於投資理財完全沒有概念,所以只要電視上介紹什麼,自己也就跟著一窩蜂,後來也辦了「黃金存摺」還有當時很夯的「基金」,再加上為了購買「黃金」還有「基金」的方便性也去辦了「網路銀行」,就此開始了我投資理財的第一步。其實老實說在「黃金存摺」還有「基金」的這個階段,我並沒有賺到很多錢,可是也沒有賠到什麼錢就是了。
 直到當我認識到「股票」這個投資工具之後,才開始覺得投資理財還蠻有趣的。「股票」跟「黃金」還有「基金」有些相同的的地方也有些不同的地方。「黃金」基本上就是「買低賣高」,賺的是價差,不會生息,所以巴菲特從來不持有黃金,因為他認為黃金是最沒價值的金融商品。
 再來是「基金」,「基金投資」是一種長期理財的好方式,「基金」有許多的類型,有無息的,也有配息的,一般來說還是以「低買高賣」為主,「配息」為輔。因為「基金投資」是以定期定額長期投資為主,所以如果定期定額投資基金,經過一個景氣的大循環(最少5年),都有機會賺到價差的錢。
 最後來談談「股票」,在我開始認識了「股票」這項金融商品後,我才真正的進入了投資理財這個領域。「股票投資」有兩種獲利方式,一是領股息,二是賺價差。所以領股息,也就是說購買公司的股票後,我們就是公司的股東,在扣掉公司營運的成本後剩下來的錢就會平均的發給股東,所以如果我們持有某一家公司的股票,而公司有配息的話?那這樣我們就可以領股息(股票利息)。再來是賺價差,用一句很簡單的話就是「低買高賣」。你可以在價格很低的時間買進股票,等到價格變高的時候再賣出去賺價差。我本身投資理財所用的工具就是股票,以領股息為主,賺價差為輔。不過老實說我這幾年的股票價差獲利都勝過股票利息許多。所以股票的「股息」還有「價差」可以是我們投資理財的雙刀流,可以靈活運用,只要用得好不見得非得只使用股息或只使用價差,像我就是兩者兼具喔!
 言歸正傳,上面我有提到我的「儲蓄險」每年的獲利是12,000,再加上「股票」投資我主要是領股息為主,時至今日我一年差不多可以領71,000元的股息了,365,000元減掉12,000元,再減掉71,000元,就還有282,000元了,也就是說我現在與財務自由的距離是282,000元,各位看官,懂了吧?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