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戰地金門史話》作戰構想與戰鬥村工事

發布日期:
作者: 董群廉。
點閱率:1,245

戰備準備的工作在戰鬥村警員的督導構建下,逐步達成家家有洞,村村有壕,家屋牆壁均開鑿槍眼火口的要求,並朝著「地上生產,地下生活」的目標邁進。

「戰鬥村」的概念在民國五十七年被提出來之後,民防工事的構築一直是金門地方當局工作的重點,工事也逐步加強,從村內推進到村外。王清林先生回憶說:「作戰計劃必須分析地形地物的戰術價值、敵方可能的入侵途徑,以及我方的兵力、火力部署,對策方案最少要有二、三個。戰鬥村防禦戰鬥概分為村外、村內、核心陣地堅守三個階段。村內戰鬥要利用房子原本就有牆角射口及窗戶做為射口,或在巷道堆置沙包。村外戰鬥要利用地形地物,地形較薄弱的地方要建防禦工事,如碉堡和機槍堡,如限於經費,就多挖一些散兵坑來配合。」

「在戰鬥村的作戰計劃之下,陸陸續續構建了許多碉堡工程,大部分的工程是集中在民國六十二至六十三年間,這段期間建了二百多座碉堡和一八○餘座機槍堡,工事最多的村莊就是瓊林。那時我任賢庵副村長,我們村內也做了好幾座,不過對整個業務的了解是在我進入總隊部之後。碉堡和機槍堡大都建於交通要衝,靠近大馬路或主要巷道,機槍堡一般是單獨存在的,用來架設機槍之用。碉堡分伏地堡和兩用堡,伏地堡的頂部只是略高於地平面,堡體大部在地平面以下,射口比較小,內部空間較小;兩用堡因具有作戰及掩蔽的功用,所以稱為『兩用堡』。」

當時負責兩用堡、機槍堡構圖及督建造的楊世英先生回憶說:「民國五十八年最後一批防空洞驗收時,國防部總政戰部認為救總多年來補助戰地民眾構建防空洞業已完成階段性任務,今後為因應實際需求,應構建既可供民眾避難,又可供民防部隊遂行保家保鄉作戰之工事。最後行政院認同總政戰部的意見,並核定今後戰地民間構建防禦工事的事務,統由國防部負責辦理。戰地政務委員會將公文轉交縣府,當時縣長郝成璞指示:『構建民間避難(作戰)設備工程仍由民防總隊主辦』,於是工作又落到我身上。」

「最初,我委請工兵單位幫我設計工程圖樣,工兵單位因工程太多,說沒有時間幫我們設計,婉拒我的請求;我又請縣政府建設科設計,他們說:『那是軍事工程,我們不懂。』最後迫不得已,只有自行設計。我本身是工兵學校初級班第八期出身,受過一些土木工程的專業訓練,對工程多少懂得一些,『八二三砲戰』之前即曾參與開挖太武山坑道,以後又在部隊負責建造一五五砲陣地、部隊的掩蔽部和機槍堡,所以有一些軍事工程的經驗。當時民防總隊這方面的人才比較缺乏,所以我只好自己動手。為了趕上工程預定進度,我連日熬夜趕工,總算完成了這項工作任務,並將它命名為『兩用堡』。」

兩用堡的構建是依據各村在戰術上的重要性及現有人口、民防隊員、村莊大小、形勢等條件審慎評估而後建構的。王清林先生回憶說:「它(兩用堡)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平面式:堡體前面是作戰用碉堡,後面則是掩蔽部;第二種是台階式:這是配合地形而興築的碉堡,碉體內部呈階梯形式,較低部分做為避難的掩蔽部,依台階而上,堡體的高部是作戰用的碉堡;第三種是重疊式,也是因應地形需要,碉堡的下層是掩蔽部,上層則做為戰鬥用途。」

楊世英先生回憶說:「第一期興建了一四四個兩用堡,由國防部撥款新台幣七百五十萬,當時司令官為馬安瀾將軍,民防總隊長是韓卓環將軍,他們對這項工事都非常重視,時常蒞臨工地視察、指導,工程由守備區部隊協建完成。第一期興建的兩用堡全部是平面式的,但難以適合各種地形,所以在第二、三期便增加雙層式和階梯式的。第二期工程於六十二年開始施工,總共興建了機槍堡三十五座,兩用堡五十一座,掩蔽部一二○座;於六十三年底完成驗收,六十四年初結案,上級的撥款數額已記不清楚了。瓊林因位於金門的蜂腰部,戰略形勢重要,是全縣兩用堡最多的村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