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同學情

發布日期:
作者: 吳家箴。
點閱率:2,297
字型大小:

楊肅民作家與我曾有一面之緣,那是前年到文化局拜訪吳玉雲小姐時見到的,深感榮幸!近日在〈浯江夜話〉專欄拜讀楊作家大作〈同學會〉後,感觸良多!文中提及「同學是沒有血緣的親情」,讓我想起了我的同學。姑且不說具有多同關係、情同手足的金門同學,即使來自海內外各地的大學同學,僅是短短四年同窗共硯,就已奠下深情厚誼,甚至畢業數年仍然情誼依舊、絲毫未減。
大一時,本班男生個位數,女生二、三十,在此「陰盛陽衰」下,人多勢眾的女生對這「少數民族」相當友善,她們來自全國各地明星高中,其中以北一女中居多,個個知書達禮、秀外慧中,對我這位前線異鄉人毫不排斥。
其中有幾位女生對我特別友好,由於家住戰地,諸多顧慮、不敢妄想非分。一位竟在大庭廣眾下公開預約:「待會土風舞伴,我邀吳家箴。」頓時讓我面紅耳赤、不知言語。一位在期末考前夕向我借筆記,我回說:「可是我也要讀。」她便說:「那我們一起讀。」我說:「我讓妳先讀,我再讀。」未曾交過女友的我的確沒有膽量與一女生獨處。還一位邀我遊玩,我也不敢,最後是四男四女同爬石碇「皇帝殿」,類似這種純純的同學愛,在大一時逐漸萌芽。
入學之初,正在興建學生宿舍,舊宿舍不敷使用,當年住宿順位,依序為僑生、外島生、南部生……,幾位住宿男生,食同廳、宿同寢,同進同出,親如家人。晚間無事,我們就在男舍一樓露臺學起老師講課之神態,猶今之「模仿秀」,羅英豪學得唯妙唯肖,常令大家捧腹大笑。難怪英國培根如是說:「友誼能使歡樂增倍、使痛苦減半」。
上課情形也是值得回味,有緊張面也有趣味面,記得大一「中國通史」必修課,吳藹華恩師宣布:「我們沒有教材,考試範圍就在我口中,而且我要檢查聽課筆記。」恩師講課倒背如流,時若「行雲流水」,時而「急湍甚箭」,即使以閃電之速抄寫,仍追不上恩師的速度,於是我們開始分工,三人一組,一人抄一句,課後連綴成篇,為了抄寫,上課情緒高昂了!同學互動增加了!稱得上是另類的聯誼。
大一結束前夕,我本想轉國文學系,當年國文系有個內規,只要大一國文與大一成績總平均都達85分以上便可轉入,但班上男生並不同意:「你若轉系,以後在校園相遇便形同陌路。」其實我也離不開他們,於是打消此念,改成修國文輔系來彌補,只是一年相處,竟有如此深厚的情誼?
大一暑假,我往成功嶺基地接受為期六週的軍事訓練,同學來信關懷。懇親會當日,開放家屬來營相會,四位中、彰同學羅英豪、林绣珠、許淑華、張先嬿擔心我當日孤單一人、無親來探,觸景傷情,於是相約至成功嶺替代我的「親人」,令我驚喜不已、感動落淚!這麼貼心的同學,人間少有!
受訓期間,有三個週日可以休假,一早以專車載到臺中、彰化兩市後便自由活動,當日下午自行返營收假。其中一次我到臺中市找林绣珠同學,蒙受家人的歡迎,並招待我豐盛的午餐;另一次到彰化市找羅英豪同學,他帶我遊覽八卦山名勝。後來羅英豪在大二寒假參加「金門戰鬥營」,還特地到「金城新莊」找我,母親以蚵仔料理招待,讓他讚不絕口。
成功嶺結訓後,我直赴高雄候船,連上的一位同袍施世仁家住高雄,他讀正修工專,我順道找他,他帶我遊覽澄清湖,走到哪裡都有熟人招待,果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大三開學前夕,父親溘然離世,班上寄來賻儀弔唁,當年電話不通,楊基銓同學主動代我註冊、幫我選課,這份恩情,永銘肺腑!我們互稱「阿呆」,然而他是「大智若愚」,而我是「愚不可及」,同樣稱呆,差之千里!後來任教大學,每當打電話找他,他怕我花錢,總是很客氣地掛斷後再回電。
旅遊是大學常辦的一項活動,從琳瑯滿目的海報即可得知,有跨校跨系聯誼、有學會社團主辦或私下三兩同遊,印象中有全系男生邀北市女師「和平島」聯誼、學會舉辦「濛濛谷」烤肉迎新、全系參觀可口可樂公司,免費請喝不限量……,這些大小活動,彷彿同學情誼的催化劑,人更熟了!情更濃了!
四年期間,我們觀摩臺北縣市多所國高中之教學,先看前輩如何教學,待大三開始,便把同學當學生演練教學,編寫教案已是家常便飯,製作教具、編製試題如同柴米油鹽,我們同心協力,完成一個接一個的單元。在八天「外埠教學參觀」(或稱畢業旅行)中,我們觀摩了新竹高中、草屯商工、西苑國中、高雄女中、臺南女中五校之教學,我們分組研討、集思廣益、切磋琢磨,讓我們教學不斷精進也更加嫻熟,同時也培養出同學間的革命情感,真正體悟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同窗四年,近水樓臺、日久生情,結為連理,也是自然而然,本班羅英豪與顏素蓉、陳開昌與鄭翠芳由「同學情」升格為「夫妻愛」,出雙入對、鶼鰈情深,羨煞同學,「只羨鴛鴦不羨仙」!
那年小女高中聯考,考場設在北一女中,前一天我打電話給在該校任教的黃美蓮同學,豈料當日早上她就在校門口等我,直到我來,「你怎這麼晚來,你到我辦公室休息,我要趕去開監場會議。」就把一大串鑰匙交給我,這麼放心地不怕我遺失?這難道是「真正的友情,帶有完全的信任」(法.福樓拜)。第二天,我不敢再打擾她,自覓陰涼處,正巧另位任教該校的女同學童慧玲巡堂經過,她是訓育組長代理訓導主任,見我席地而坐,一直要我去她辦公室,兩位同學情真意摯,令我深深感動!
不論何時何地,只要彼此相遇,便有久別重逢的興奮。某日,在早市遇見吳菜霞同學在買菜,我立即大喊:「校長好!」「幹嘛叫那麼大聲?」我開玩笑說:「看攤販聽到後會不會優待?」「別想喔!搞不好更貴,走,我帶你去我家。」又某日,我打電話給韓青菊同學:「韓校長,我是局長……」她一下就聽出我的聲音,「我是市長,你別鬧了!」同學就是可以開玩笑的朋友。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嬰)。老同學相見最為期待,畢業四十三載,期間四次同學會,首次回娘家師大相會,正逢我暑假返金,只見同學送我的合照;第二次在臺南,楊文堂主辦,兩天一夜遊古都,住宿走馬瀨,三人睡二床,古福祐自願睡地板,「讓棗推梨」之情,令我感佩!第三次搭配北市花博期間,在陳開昌家召開,三天兩夜,白天參觀花展、暢遊各館,晚上西窗剪燭、抵掌而談;第四次遠征馬祖,副縣長林星寶同學主辦,三天兩夜,我因上暑輔課未參加。同學相聚,人生一大樂事,每回相見,都有一股「未語可知心」(李白)的熟悉感與親切感!
同學會是同學情的展露時刻,在此場合,沒有貧富貴賤之分,更無學歷高低之別,不論你是達官顯宦或在吳市吹簫,大家一律平等,只有「同學」一種稱謂。在此相聚時刻,彷彿時光倒流,回到同班時的花樣年華,舊「情」隨即復燃,往「事」立刻上身,「憶當年」絕對是主題,「話匣子」一定關不了,尤其師大同學,讀同系、教同科,且都以當老師為終身職志,同學會上,三句不離「教育」,所以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增廣賢文》云:「百世修來同船渡,千世修來共枕眠」,由此看來,同窗四年也得修上數百年,才能結下此生同學情緣,得之不易、彌足珍貴!正所謂「金錢易掙,情誼難尋」。個人贊同:「一日同窗,終身為友」,同學情是純潔的、真摯的,也是永久的,不會因畢業而結束,也不會因時間而褪色,而是永遠的延續。清朝袁枚說得好:「蔗味老彌甘,交情久更摯。」同學情猶如金門陳高,愈久愈香醇,但願此情綿綿不絕!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